《成功的辅导》(又名《圣灵的劝诫》)问答及资料合集

此问答合集含截止到目前所有阅读小组散员班、团体班学员的问题, 由不同的辅导老师通过文字或者语音回答。
某些老师的第一语言不是中文,为了服侍中国人自学中文,所以中文发音不完美,请带着感恩的心聆听。

关于作者

亚当斯于1929年1月30日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他15岁信主重生。他曾在改革宗圣公会神学院(B.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B.)、匹兹堡-齐尼娅神学院、天普大学神学院(M.ST.)和密苏里大学(Ph.D.)读书并获得学位。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担任教会牧师,担任过教派官员,在费城的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担任教授,在加州的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担任博士项目主任,后来又在南卡罗来纳州担任教会植堂牧师。亚当斯在费城创立了基督教辅导和教育基金会(CCEF)、全国努直达式辅导员协会和努直达式辅导研究协会。

亚当斯写了100多本书,涉及辅导学、讲道学、神学和教牧学。其中比较颇具影响力的书就有我们这次读的《成功的辅导》,这本书告诉我们圣经可以装备基督徒成为有能力的辅导者。还有《基督教辅导员手册》 (旨在开始构建圣经辅导的方法论),《牧养神的群羊》(被按立的牧者传道人有辅导的独特授权),以及《辅导神学》、《信徒之家》、《如何帮助人改变》、《教会纪律手册》等。他甚至出版了自己根据希腊文原文翻译的新约,并为整个新约和箴言写了解经书。

亚当斯于2020年11月14日,91岁高龄,被主接回天家。

亚当斯对于基督教的辅导的主要影响是他在1970年出版的《成功的辅导》一书。正是从这本书中,亚当斯重新发现了如何按照圣经做辅导并创立了努直达式的辅导。他一生都致力于推广严格按照圣经做辅导,并极大的影响了现今的福音派基督教。约翰.麦克阿瑟牧师曾经说过,通过亚当斯的《成功的辅导》一书,亚当斯给了教会“一种不可缺少的纠正,纠正了几种正在侵蚀教会属灵活力的趋势。”

本书论点及大概总结

本书主要观点:受过合宜的圣经知识的训练的基督徒辅导员有能力去辅导——且比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或其他任何人更有能力。

亚当斯在本书中批判了精神病学、精神病的概念、以及罗氏辅导法。他宣称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罪。他致力于推广努直达式辅导。他通过对希腊原文Nouthesis的详细分解以及圣经中其他的经文来支持努直达式辅导。亚当斯也在本书中提出一些实用的辅导的技巧和方法。这本书非常严肃认真的对待神的话语,是一本非常引发人深思的书,改变了很多人对于使用神的话来做辅导的看法,可以说是现代圣经辅导的开山之作。

历史背景

在清教徒时期有很多如何使用圣经进行辅导的作品,像是理查德·巴克斯特的《基督徒目录》;约翰·欧文的《处死罪》等。有美国清教徒之称的约拿单·爱德华兹的《宗教情操》是那个时代的最后一批作品,那个时候约是1850年代。此后的一百年里,心理学开始发展,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里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把辅导从牧者的职责里面除去,他想要让辅导世俗化。因此,1970年代亚当斯的《成功的辅导》应运而生。亚当斯试图提醒基督徒他们在辅导方面的失败,并开始指出如何使用圣经中列出的资源 。亚当斯的作品多注重在罪以及个人的责任上面,因为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作的,当时世俗心理学家已经将个人责任、上帝和祂的话语移除了。

两种世界观——神的以及所有其他的世界观,比如说心理学、哲学

人都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事情会发生。因为人想要像神,人想要成为神,人想要知道所有的事情(创3:1-6 为何神不让人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

人都是自我中心的,不论是哪种心理学(或者哲学、养生之道等)的理论和方法都只是为了让人自我感觉良好,而非从根本上改变/帮助人,人们可能会暂时好转或者仅仅只是感觉良好而已,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原本的样子。

目前有超过400种的心理学理论,所有的都是围绕两个中心:(1)使自我变强 (2)保持自我独立性。

神的世界观

(1)向老我死去,单单爱主 – 加拉太书2:20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整本圣经都是在谈向老我死去,而非使自我变强)

(2)学习依靠,完全信任神 – 我们需要凡事依靠神,也需要彼此看顾(正是在我们的软弱中我们得以意识到我们需要神:林后12:9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心理学说答案在人自己里面,耶利米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17:9)(17:10说唯有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

我们的责任:在人的话语中找出不合圣经的想法,然后用圣经里面的真理去纠正,是通过圣经的真理和圣灵的劝诫。

圣经多次写到神的话是可信的(提前1:15,4:9;提后2,11,13;多3:8;启21:5,22:6)神的话是最高的权威。

圣经也指明人最大的需求是与神和好,圣经辅导是一个专注于密集门徒训练好带来以福音为中心的改变的事工。

但是现代世界越来越以肉体的需要为重(因为不认识神导致人论出问题)当人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之后,行事的理论、准则、方法都会相应的变为自我中心。

所以如果有理论、准则和方法不与圣经相符合(比如说做这个就能怎样怎样,或者说神对此并未说明/无能为力),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花时间和金钱去读了。

圣经多次把神的智慧和人的智慧进行对比,并强调不可与世界为友(a神的智慧:箴言2:1-9,3:5-8,9:10;罗11:33;西2:3。b神与人的对比:林前1:25;约一2:15-16;雅3:15-17,4:4。c人当有的态度:诗1:1-2;西2:8)

圣经经文是唯一可以用来辅导的可信靠的依据。

三个基本的提醒

(1)圣经是唯一可信赖的关于人的手册

因为人的肉体和灵魂都是神所造的。(创2:7)

我们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神是三位一体的神,人也是灵和肉结合在一起才称为人。

唯有按照神的话才能真正明白何为人。

圣经辅导的重要前提:爱神爱人。这样才会愿意花功夫去学习神的话,使用神的话帮助人。

(2)唯有神的话是全面的,可以正确的判断人的,为要使神的儿女更像耶稣基督。

圣经是全面的,广泛的,一切关乎生命和敬虔的,一切!(彼得后书1:3)

正确的判断人:希伯来书4:12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对于基督徒来说,哪个问题不涉及属灵方面呢?

(3)圣经辅导的真正目的:通过密集的门徒训练,使人在渐进的成圣的过程中学习更加像耶稣基督,并做任何事都是为荣耀神。

帮助人更像耶稣,而不是帮助人解决问题,更不是帮助人自我感觉良好,因为这些都是短暂的,也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

你越像基督,你就越能对付你的罪,也越能帮助别人学习效法耶稣来对付他们的罪。

不要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可以自己为中心。当昼夜思想神的话(诗1:2;63:5;73;119:48,78,97),当你对神的话语和作为思想的越多,你就越会觉得喜乐和甘甜。

唯有行在神的旨意当中才会有真正的平安。(诗85:10, 119:165;赛26:3, 32:17, 54:13)

行在圣灵当中给我们平安,而且这种平安是超越我们的理智的。但是当我们顺从肉体的情欲去行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与神为敌,与神为敌自然感觉不会好到哪里去啦~~

其实在我们里面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唯有从神来的力量才可以真正帮到我们。

心理学的谬误之处

(因为心理学是在不承认神的前提下尝试想要去认识人)

(谬误1)人本性为善。

然而圣经告诉我们没有义人,罗马书3:10-18。

人都有亚当的原罪,也有自己犯的罪,除了耶稣,没有人没有罪。

人善良的一面是神形象和样式的体现。

(谬误2)懂得以及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关键在于这个人的过去。 

我们的过去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现在的精神和情绪。我们过去的经历深深的刻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在不注意时就会控制我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我们是受潜意识控制的。

以赛亚书43:18耶和华如此说:“你们不要记念从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时的事。”不要过分专注于过去,如果始终在过去的创伤中走不出来,你今天会过的喜乐么?过的喜乐是一天,过的不喜乐也是一天。这句话并非叫我们不去处理过去的伤痛和错误,而是要我们不要过分沉溺与过去的创伤之中,其实说白了还是不要以自己为中心,不要以自己的感觉为标准。

以赛亚书43:19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如今要发现、你们岂不知道么.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如果神说了祂要做一件新事,然而你却专注于过去的事,你是不是就会错过神所做的新事了呢?(路9:62;腓3:13-14)当定睛于神,而非自己。

圣经中唯一叫我们回顾过去的就是为了记念神为我们行了何等奇妙的大事,是为了记念神的伟大、全能和慈爱,人永远也不可以忘记神行了何等大的事情(出12:14逾越节;民15:37-41;申8:1-5;诗篇77:11-12;136整篇)同样,还是当定睛于神,而非自己。

事实是:林后5:17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人应当受圣灵的控制(加5:16-25)。既称耶稣为主,就要遵守祂的诫命,也是因为爱祂才心甘情愿的遵守祂的诫命。

(谬误3)人的里面有针对自己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也必须通过达到我们的潜意识去更正它对我们的控制。

耶利米书17:9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17:10 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结果报应他。(参考创6:5;加6:8 。)

如此,我怎好相信自己的心呢?所有的答案都是从神而来,唯有通过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救恩和圣灵的内住,帮助我们晓得。

(谬误4)每个人所遭遇的问题都是别人/环境/历史导致的。

我们往往都是怪别人/环境/历史导致我的问题,我所有的问题和困难都是别人造成的。(参考创3亚当夏娃的辩解)我们无法选择不受到别人的罪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如何去回应/应对/行动。(不再以情绪和感觉作为判断标准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是以对于圣经真理的理智认识做出相应的应对和行动。)

(谬误5)人的问题可以是纯物质上的自然的问题,和属灵的状况无关。

其实甲亢/甲减、糖尿病等都会导致抑郁或者精神亢奋(身体疾病 会导致身体症状以及情绪异常)

当我们做辅导、收集资料的时候,需要对身体疾病的症状有所了解,有助于异常情绪的判断。

肉体和精神是彼此影响的(诗32:3-4 ;箴17:22);行为心理学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行为使人感觉好些(但是行为心理学没法解决人的根本问题-罪)

建议可以和医生交朋友,帮助你分辨被辅导者是否是由生理疾病导致的精神异常。

(谬误6)我们的心理的问题只有受过训练的、专业的、有经验的心理学家才可以解决。

谁是施行医治的?出15:26;申32:39;诗103:3;赛19:22;太9:35;徒5:16

谁是赐人安慰的?诗23:4;119:52;赛49:13;罗15:4-5;林后1:4-7

谁有同理心?约11:35;罗12:15

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这些受过训练的、专业的、有经验的心理学家成了什么?成了“祭司”, 成了“中保”,他们故意不认识神,忽视神的救赎恩典和医治的大能,只为满足自己的肚腹和贪欲。耶利米书6:13-17 13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的贪婪.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谎。 14他们轻轻忽忽的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15他们行可憎的事、知道惭愧么.不然、他们毫不惭愧、也不知羞耻.因此、他们必在仆倒的人中仆倒.我向他们讨罪的时候、他们必致跌倒.这是耶和华说的。 16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他们却说、我们不行在其间。 17我设立守望的人照管你们、说、要听角声.他们却说、我们不听。 

(谬误7)我们可以也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强,我自己可以变得完美。

我们做辅导的,切不可让被辅导者坐着舒适的头等舱空调高铁驶向地狱。

人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是罪需要被对付。

不信之人需要接受耶稣的救恩——称义。

同样,信主之人需要学习跟随基督,天天背起十字架治死老我——成圣(路9:23;罗12:1-2;弗4:20-24)。

这些资源都是从神而来,不是从人来的,除了耶稣,没有人可以救别人,更何况救自己呢?

(谬误8)生活的目标是没有痛苦,如果觉得不开心/遭遇苦难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对苦楚、逼迫当有正确的认识:太5:10-12,44;罗8:18;林后1:5-7,4:17;12:10;彼前2:19-25;罗8:35;约16:33;林后12:9——目的:罗8:28-29让人学习更像耶稣。

身为基督徒,有没有对为我们舍命牺牲的救赎主时刻心存感恩?以为大喜乐?(帖前5:16-18;雅1:2-4;彼前1:6-9)

辅导的目的——荣神益人。

关键还是在于,不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而是专注于神。

(谬误9)圣经啦,祷告啦,这些宗教上的东西都是太过于简单的,不能解决人的特殊情况下的问题。

神的全知全能和爱。

神话语的至高性:(1)神话语的永恒性(赛40:8;彼后1:23-25;太5:18;路16:17)圣经是神的话,是神的宣告,不管人怎么看;(2)神话语有效,绝不徒然往返,必完成主要成就的事(赛55:8-11;诗33:9);(3)神的话与其他任何文字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来4:12,神的话活泼有功效;圣灵用之劝诫、鼓励、和安慰;神的话辨明主意和心思)

神话语的针对性(大卫、以利亚、约伯忧虑的例子)。

神的话是简单易懂的,但绝对不是单纯愚蠢的。

心理学在Descriptive描述性上面还是有用的,他们对于人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的观察还是很细致、系统和大量的,但是心理学不是Prescriptive规定性、指导性的,只有神才知道人的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

来自学员龚姊妹:

前言:书上写道:荷教授方法虽基于人本主义,却明显地有效,许多经年累月都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他可以在数星期内治愈。第一章 “心理学上的革命”写到:这些改革者的心理“治疗”,出奇的成功,使弗氏的跟随者遁形失色。

我的问题是:如果道德主义对于精神疾病有这样的疗效,那圣经辅导对于非基督徒的辅导,是不是也可以在行为上对非基督徒有良好的作用和效果,是不是可以说圣经辅导对非基督徒也是有用的,如果不衡量辅导的结果是否带来被辅导者与上帝关系的话?

小白老师:

参考视频资料:大卫·鲍力生谈《圣经辅导可以接待非信徒吗?》(点击此处跳转到小白老师的公众号)

以下视频为小白老师对此问题的回应:

来自学员小青姊妹:

在脚注22中提到:“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说明为何精神病学(不是心理学)抢夺了基督教牧者之工作。”这里指出了精神病学不是心理学,但在第一章中并未给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明确定义,并且在论述的过程中这两个概念交替使用,而且也批评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学说。在这里,我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产生混淆。我发现,无论是本书的观点,还是社会一般意义上对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定义,都是二者的联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开,但实际上它们也有所分别,不能混淆。

因此,我的问题是:作为圣经辅导员,抑或基督徒,我们怎样合乎圣经地看待所谓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怎样区分它们的不同点?如此我们才能与那些深受心理学理论影响的人对话,在相同的语境下明白他们所困扰的,并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帮助。

小白老师:

心理学现在是一个比较大,比较笼统的范畴,似乎现在什么都可以被说为是心理学;另外,在心理学这个大的框架下,又有许多的分枝,或者说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交融而形成的边缘学科,而精神病学就是其中的一支(其他的还有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似乎有人存在和活动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存在的空间)。关于二者,维基百科是这样区分的——

“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功能和行为的学科;而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枝(医学与心理学所产生的边缘学科),以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为其主要内容。

具体到我们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最大的挑战还不在于弄清此二者的区别,因为现今教会要面对的是属世心理学全面整体的挑战和攻击,既包括来自心理学的挑战(包括广义的,人是什么?人心是什么?知情意行代表什么?是否有潜意识?人格由什么构成的?梦是什么?记忆是什么?快乐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家庭结构和功能……),也包括精神病学的(如该如何应对心理障碍,什么是抑郁症,什么是焦虑,该不该吃药,精神疾病与鬼附的区别,我们与医院/精神病医生的互动关系)。如今我们面对的,正是这样多面的心理学的冲击。

我觉得我们有两个方面的回应,一方面就是更多的了解当前心理学尤其是对中国比较复杂的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固本强身,多发展圣经辅导的概念,从理论到实践,这样让以真理为基础的辅导站稳脚跟,人们可能会更少的受心理学的影响。

来自学员晶*姊妹:

《成功的辅导》第1章,书上写道“患精神病者都是‘超我’的受害者,皆因超我太强,导致有太过严格的良心”。

我的问题是:弗洛伊德对于何为太过严格的良心是否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或者太过严格是与本我相对而言的?意思是,人与人的本我的冲动水平是不同的,而如果“超我”胜过“本我”,则认为对于那个人而言,他的超我太过严格?

小白老师:

我觉得我们应当回到这本书的内容中来看这个问题。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样的人格结构观点确实是开创性的,但也是他理论背后“决定论”的一种反应。也就是说,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是“被决定了的”。当人格结构出现了问题,自我无法再通过良性的防御机制来消除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时,神经症就产生了。同样的理论和观点也出现在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疗法中”(道德自我的概念)。如果只是针对这个理论本身,我们可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超我水平,因为超我的产生就是通过接受和同化来自社会、文化、父母的期待而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超我形成过程和内容。比如,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说,不可以随便欺负别的孩子;而有些家长则会说在学校你要欺负别人,让别人怕你。这样,这两个孩子在有关欺凌的问题上就会有不同的超我水准。不仅是个人,在国家、民族和文明的层面也是如此。有些国家的战争是要全歼敌人,不惜违背人道;而有些国家则点到为止。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共通的(这个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是一致的),本我深居潜意识之中(当然,有一部分在前意识,有时也会跃入到意识层面)。自我是个体理性和客观的自我,这和教育、成长经历、自我意识都有关系,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超我也是不同的。

回到书中,这里所说的,“精神病者都是超我的受害者”,是要怪罪于道德标准和要求定得太高,以至于很多人无法达成和满足这样的高要求而产生了精神疾病。这是心理学的一种托辞,是要让人减低道德的标准,似乎只要降低了这些标准,人就会远离精神压力和精神类疾病,因此我们看到了堕胎的合法化,离婚的合法化,同性恋的合法化。但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人们对于道德的降低只会“一低再低”,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任何的道德伦理要求,就会有人觉得这样的要求和期待“太高”。因此,Jay Adams反对的是这样的一种托辞。关键不在于人们的超我标准是不是太高,而是这个罪恶的时代反对任何的道德感。人们不会因为道德要求的降低而更“心理健康”。人们只有重新恢复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才能感受到心理的平安。

来自学员杨姊妹:

第3章:下面的三点是始终关于精神病形成原因的三点总结:1、生理原因。肾上腺素红症,感应症。引发各种怪异的行为。2、犯罪态度或行为:同性恋。3、用怪行为掩人耳目,目的是分散注意力(伪装)。我的问题是:精神病引起的缘由,有没有被鬼附的原因呢?可以将被鬼附作为思考判断精神病的方向么?

小白老师:

是的,心理学在对心理问题的归因上,缺乏灵界的这个部分,但我们信徒却知道,我们时刻都出在一场灵界的交战中——关于这个主题,我想推荐以下视频和文章(点击标题即可跳转至相应页面):

1、视频《基督徒会被鬼附吗?》(作者:Dr. Wellum & John Piper)

2、文章《鬼附与精神疾病》(作者康贵华)

以下是小白老师对此问题的视频回应:

以下文字是小白老师的文字回应: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需要做一些说明:

1)两种危险的取向——

心理学化(psychological position

a. 心理学家认为灵界,包括神、天使、魔鬼、邪灵等,都是由于人的心理投射而形成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对鬼附便作了以下的解释:“鬼附的个案其实是今日的神经衰弱(neurosis……邪灵其实是我们所拒绝和隐抑的恶欲……人将这些源于内心的恶欲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更进一步解释鬼附可能是投射再加上认同的结果(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认同是指与投射的邪灵认同,相信邪灵已入侵并控制了自己,并以此解释为何一些恶欲或恶念在自己的意识中出现。另一些心理学家则相信,人若未能克服和化解自己所面对的强大压力时,便可能会潜意识地进入一种解离性失神状态(dissociative trance),或是被附失神状态(possession trance),以缓解内在的矛盾,并借着这些失神状态,将隐抑了的情绪(repressed emotions)尽情宣泄(cartharsis),从而减轻个人所承受的紧张和焦虑。

b. 再者,心理学家认为一些因驱鬼仪式而得着治疗的所谓鬼附个案,也不能证实他们真的被鬼附着,因为这些突然的医治可能是基于心理因素,而不是出于灵界的力量。例如他们可能是透过情绪的宣泄(catharsis)或强烈的心理暗示(suggestion)得到帮助和安慰,特别是在那些易受暗示(highly suggestible)的人身上,效果就更明显。关于在驱鬼仪式时常见的作呕或呕吐现象,并不代表是邪灵离开,而是在强烈情绪经验,或受到暗示底下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生理反应。

灵界化(spiritual position

a. 一些信徒妄下判断,错把精神病当作鬼附处理。这非但徒劳无功,浪费了服侍者与受助者大量时间;更甚者,这会延误了治疗,同时令受助者受到不必要的惊吓,因而灰心失望,陷入更混乱迷惘的境况。这也可能成为患病者的借口,使其否认有病,拒绝医疗,这后果是严重的。

中立标准(intermediate position

a. 一方面相信灵界可以直接影响人类,也同时相信心理与精神病学的分析和研究,认为鬼附的个案可能是心理因素与灵界影响互动而得出来的结果。

2)鬼附(demonization)是“不在基督里”的必然结果:

【弗2:1-3】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

3)信徒会不会被鬼附?

圣经把我们因基督而得的救恩描述成一种“转变”,也就是从“在亚当里”转变为“在基督里”,因为“在亚当里”,所有人在罪恶,死亡和撒旦的权下,然后我们被转变为“在基督里”,在基督里,我们不再是死在过犯罪恶中了,我们被圣灵重生,我们有了新的生命,我们的罪被赦免,我们与救主联合,我们有主的能力,是的,我们现在还需要等到基督的再临,在那个时候我们完全得荣耀,我们也不会犯罪,但是想一想现在那些罪得赦免,被圣灵重生,有新生命的人,然后他们被邪灵附身,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堕落的状态中可能会发生,但是在基督里不会发生。

4)是不是撒旦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的影响?

【彼前5:8】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雅4:7】故此,你们要顺服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

基督徒因着犯罪,会给魔鬼留地步(参约壹三6;弗四27),邪灵就可以对信徒产生影响(如徒五3,亚拿尼亚的例子;约六70,十三27,犹大的例子),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强烈道一个程度压制他们,使他们失去某程度的自由自主。基督徒会被鬼所影响,关键在于他们仍可以选择犯罪;人既犯罪,便是行在黑暗里(参约壹二11),是在魔鬼的影响范围内(参约壹三8)。但这和被鬼附是很不同的,是可以抵挡的。

5)具体到辅导中,我们该如何应用?

**先处理肉体的,再处理属灵的**

首先,如何区别被鬼附还是精神分裂

a. 精神分裂有DSMCCMD的医学诊断标准(考虑到遗传、药物、慢性疾病、脑部疾病等方面的影响),这样的标准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具有一定普世性的特点。如果符合这样的诊断标准,可以考虑归到这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被鬼附和精神障碍的交互作用;被鬼附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拥有超自然的知识或能力”(考虑到是否有祭鬼、接触不洁之物、家族的偶像崇拜活动等)。

b. 辨别鬼附的《圣经》基础

(1) 第一,魔鬼是惧怕基督的(参可一23,三11,五7)。这三段经文记载了当污鬼遇着主耶稣时,都恐惧喊叫,甚至俯伏在主面前,或央求衪不要叫他们受苦。所以神的临在会迫令邪灵彰显。

(2) 第二,魔鬼是敌挡基督的,因此牠虽然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却不肯承认耶稣是主、是基督。他甚至会咒诅、亵渎神(参林前十二3)。他也不肯承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参约壹四1~3)。

如果确实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

a. 常见应对方式:求神同在;试验那些灵是否承认耶稣是主、是基督,并承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同心奉主的名聚会;同心祷告;敬拜赞美;求圣灵临到……

b. 保罗的建议:【提后2:24-26】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地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很清晰的,用教导,爱心和忍耐对待人,上帝主权或者可能会干预解救个人从撒旦的权势中出来,这是保罗告诉提摩太让人从撒旦的捆绑得自由的常见方式,所以我不认为在参与到使人从那恶者权下得自由的属灵争战当中,我们需要每周都进行赶鬼的事工。相反的,你必须成为一个忠心的,有爱心的,谦卑悔改并有爱心的教导者。因为撒旦是一个说谎者,它无法容忍真理,它是一个谋杀者,因此它不能容忍爱。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讲真理的人,一个深深自我奉献的爱人者,你会赢得这个争战。

预防和警醒:

a. 神可以在某些情况特意向我们启示受助者是被鬼附的,如透过知识的言语(参林前十二8)。神也可以将辨别诸灵的恩赐(参林前十二10)赐给某些信徒,使他们经常拥有这方面的辨别能力。但这方面的启示和能力需要谨慎察验和印证(参帖前五21;林前十四29)。

来自学员马姊妹:

第3章:我的问题涉及《成功的辅导》第三章中对“精神病名不符实”的观点。我个人的理解:本书写作时间及引用的大量数据也是四五十年前的,显然对于“精神病”的定义和认识太过于笼统与偏颇。由于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现代医学还没有发达到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证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随着这些年对精神疾病的研究和认识,证实一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大脑功能失调,身体化学成分失调,所以精神病也是真真实实的病,并非名不符实。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精神病患者。

因此,我的问题:现今时代的圣经辅导,对本书第三章关于精神病的“名不符实”怎么看?

小白老师:

我觉得,Jay Adams在其书中对精神病学的批判是从一个比较广的角度进行的,他在书中所批判的情况如今也存在,即“精神病名不符实”,比如根据DSM-V,很多我们根据圣经判定无疑的罪,已经被无罪化(比如同性恋);而且这一类的精神疾病的分类统计手册通常都会忽略掉人“灵”的部分,也就是与上帝互动的部分;当然还存在“贴标签”和“以精神疾病”作为借口逃避责任等情况。因此,站在这个角度,我们是可以说“精神病名不符实”。因此,我们还是需要在遇到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时候,回归圣经找到对应的问题描述,比如焦虑–忧虑/烦躁;抑郁–忧郁;人格障碍-小信、惧怕、嫉妒、怀恨……[1]我相信,对于心理障碍来说,“日光之下,没有新事”,古已有的心理问题,现在也会有,我们总能从圣经中找到对应的教导。因此,并非每一种所谓的权威或官方的精神疾病的分类和定义我们都要毫无区分地接纳,而是始终都以圣经为标准,进行定义和定位。

但这并不是说这一类的分类统计手册完全没有借鉴意义,它们的改变实质上反应了现世对于心理问题(或者可以说是对罪对人产生的影响和所产生的结果)看法的转变,去观察这一变化的trajectory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人们对于“罪”的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一小部分的精神病学,尤其是基于严谨科学研究的生理心理学所得出的结论我们需要了解,比如“大脑修剪”机制,以及生理心理学对抑郁解释的变化——从“脑电”到“神经递质”到“大脑网络”到“基因变异”。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罪”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机制”,不一定是与圣经冲突的,这些结果可以让我们把伊甸园的悲剧延续下来,看它是如何发展和产生影响的。还有一点,是比较少的情况,就是这样科学研究的结果会帮助我们更加仔细和正确的分解圣经(“地心说”的悲剧),使我们对神的话语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再藉着这样的认识去应对辅导和各样的问题。但这是极少的一种情况。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我认为Jay Adams在其书中所说的情况是真实的,直至如今,仍是如此。但我们不是要对一切贴上心理学标签的事物和研究都不予理睬。对于真正基于价值中立、严谨科学的研究的结论,我们应当了解和反思。总之,要守着基督和圣经的万古磐石,在圣灵具体且当下的清晰带领中作神话语的好管家。

[1] 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的圣经辅导员协会(Association of Biblical Counselors)曾发表声言,根据圣经描述“人格障碍”:所谓的“人格障碍”(即偏执,自恋等),只不过是描述人在一段时间内,所养成的长期行为,情感,人际关系和思维的模式。圣经清楚地阐明了堕落和罪恶对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感受的影响。因此,当人引用这些标签时,“罪的律”的影响应该是焦点(弗2:3)。体贴肉体,总会更导致败坏,死亡和黑暗(弗4:22-24,罗8:5)。

来自学员吴弟兄:

第三章27页“肾上腺素红症 ”抑或“精神分裂”标题下书上写到:“我们可以作结论说,‘精神病者’的问题有可能是化学上的或道德上的”。

我的问题是:基于我们遇到的任何事情都是神的带领或者是许可,如何理解将“肾上腺素红症”定义为化学上的“精神病”这个结论?这样的话,这类的辅导是不是就不适用圣经辅导的方法了?

因此,我的问题:现今时代的圣经辅导,对本书第三章关于精神病的“名不符实”怎么看?

小白老师:

作者在这里谈到的是“精神病者”的归因问题。当然,他最后并不认可把颈神经病归结到生物学因素和道德因素上的结论,而是强调这里属灵的部分和内涵。

但我们同时需要拓宽圣经辅导的范围,我们是以圣经为基础和核心,但我们的辅导需要涵盖一切有关被辅导者的方面,如他的身体健康情况,是否用药,遗传,家庭背景,信仰现状,经济情况……我们关注这些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将圣经中的真理,具有针对性地应用在他们的身上。这和心理学将一切心理问题都归因于“遗传和基因的互动”,以及通过干预生理和调节心理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式是很不同的。

因此,没有什么辅导的情境是圣经辅导不能适用的,因为人们,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总是需要来自圣经的智慧和指引。

来自学员王*宏姊妹:

在第4章61页,书上写道:当雅各谈到因罪而起的病痛和认罪时……可能这里长执好像辅导者一样,因为在他们祷告后,那病人得医治。

我的问题是:只有辅导者祷告后病人才会得医治吗?

何老师:

雅各并不是说只有长执祷告之后病人才会得医治。长执来看望这位病人,在许多方面能够关怀、鼓励这位病人,他们也借着祷告把病人带到神面前,神可能透过长执的祷告医治病人。所以,长执的祷告不一定带来医治;也不是说没有长执的祷告就不会得医治。长执的祷告是病人得医治的一个途径。

来自学员:

我的问题涉及《成功的辅导》第四章《何谓“劝诫式”辅导法?》P36,“不懂得如何深入地明了基本的原因,只在表面着手,也会招致失败。”

我的问题:这里提及了辅导失败的第二个原因的一个子原因是没有深入了解其基本的原因。但在这一章前面部分作者说到:“因为“为何”在辅导之前便早已知道的了:人与神,人与人间之关系不好,乃由于他们的罪性。”(P31)。对于是否要探究被辅导者的问题或犯罪原因,这里看似作者的观点自相矛盾。

徐老师:

我想姐妹的困惑在于,作者已经指明,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罪,但是后面又说需要更深入的明白根基的原因(root problem),仿佛是有点自相矛盾,但是其实不然。诚然,罪是每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每个问题都不一样,都需要具体的去发掘。就像有的问题是因为自己的罪导致的,就像大卫在情欲和杀人上犯罪;有的问题是因为别人犯罪得罪我导致的,就像雅各的女儿底拿;还有的问题确实是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却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罪而导致的,就像约伯。所以造成每个问题的原因都不一样,而且每个罪都不一样,就像圣经已经列出了长长的单子:马可福音7章22节提到有“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 罗马书 1章29至31节提到:“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 毒(或作: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或作:被神所憎恶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 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还有很多,可以根据圣经详细考察。圣经里面列出了这么多的罪,每一个罪的表现形式可能都不一样,也可能不同的罪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这些都需要辅导员靠着神的智慧去发掘,也只有找到了根本的原因,我们所辅导的对象才有可能真正的改变和被帮助到,不然只针对表面的现象或者不论原因如何一概笼统处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引用我最近读的一本书《从琐碎到绚丽:妈妈的福音四部曲》里面的一个具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有意无意地都在寻找满足人心的偶像来取代神在我们生命中应有的位置。偶像可以有千千万万种形式——比如金钱、名誉、听话的机器人孩子、能掩盖产后走样身材的神奇牛仔裤——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偶像只是对自我的崇拜。”表面的问题,可能一个妈妈在产后对着运动有着谜一般的执著甚至宁愿不给孩子喂奶或者做家务,或者是她疯狂地花钱买瘦身修型衣以至于超支等,她的根本原因可能不是母职的问题或者经济的问题,有可能根本的原因是她看重自己的外表和形象超过神看待她的样子,她认为自己一定要有什么样的身材才能够掌控她所期待的局面。所以表面可能会有不同的问题,但是根本原因需要辅导员怀着耐心爱心的去挖掘。

徐老师语音回答:

学员:

在书籍《成功的辅导》第四章中的一个观点是:被辅导者的生命中确实有问题或困难存在,他必须先承认自己做了错事,犯了罪,有了拦阻、问题、困难、需要等,而这些是被辅导者要面对的。

我的问题:在实际中我遇到这样一个案例:被辅导者只接受安慰、同情、鼓励、我一旦有一些教导,引导他认识自己的罪,需要改正,对方就逃避,拒绝辅导。我如何在辅导中结合这个观点进行辅导?

徐老师:

书中写的是被辅导者需要去面对自己的过错、罪、拦阻、问题、困难、需要等,所以不单单是一开始就要求被辅导者去面对自己的罪。诚然,人很难在面对生命中的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不会有有罪的反应,但是我们可能也需要注意劝诫时的时机、用词、语气和态度。她现在只接受安慰、同情和鼓励,是不是有些问题和困难还没有来得及处理?我们在安慰、同情和鼓励她的时候有没有把她的目光引导到神那里(而不是只是说一些让她暂时感觉良好的话?)我们在尝试给她指出罪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如何?方式如何?她会不会觉得强硬、说教、或者不联系实际而无法接受?我们有没有给她分享全备的圣经真理?并着重在指明耶稣基督的赦罪恩典?还是她确实明知圣经怎么说却不愿意去遵行?面对被辅导者不同的生命阶段我们当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但最终都是为了把人引向基督。

我们亦当祈求神在其心中动工,因为能够看到自己的罪、愿意去面对自己的罪也是圣灵的工作,不是单凭我们的努力和方法就可以做到的。

徐老师语音回答:

来自学员Grace姊妹:

我的问题涉及书籍《成功的辅导》第5章,出现在第42页,书上写道"亚当接受福音乃是先明白自己的问题及需要,然后接受救赎之道⋯⋯最后才向他启示在基督里,罪人得救的盼望。"

我的问题是:“最后才向他启示在基督里,罪人得救的盼望”这句话出自创世纪或是哪一卷书或经文?

小白老师:

这里所说的是上帝向亚当和夏娃启示录将来要“践踏蛇的人子”——

【创3:15】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可以参考一些解经的解释:

  • 撒但是我们的仇敌,它用尽一切方法使我们犯罪、走向灭亡。“你要伤他的脚跟”这句话是指基督在世上为人的时候,撒但一再想要打败祂;“他要打伤你的头”则预表基督从死里复活,击败撒但。伤了脚跟并不严重,但伤了头则是致命的打击。这里神已经显示祂的计划,祂要藉着耶稣基督击败撒但,救赎世人。
  • 这是人犯罪后神愿意给人救赎最早的预告,也是人类可以得到拯救最早的应许。“蛇”代表撒但(罗16:20;启12:9;20:2)。耶稣基督的救赎要击碎撒但的“头”(是致命伤),摧毁撒但对人类的权势(来2:14;启12:13-17)。这将是神与那恶者在人心和人类历史上战争的结局。
  • 但本节却转向魔鬼本身。这节经文称为Protevangelium,意即“首卷福音”,预言撒但和女人(代表全人类);撒但的后裔(它的代表)和女人的后裔(弥赛亚)彼此永远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撒但的头——一次致命的伤口意味着彻底的击败。这个伤口在各各他山上发生了,就是当救主决胜撒但,撒但反过来要伤弥赛亚的脚跟。这里脚跟的伤口代表苦难,甚至是肉体的死亡,而不是最终的击败。因此,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甚至死亡。但他从死里复活,胜过罪、地狱和撒旦。他被称为女人的后裔这个事实预告他从童女而生。注意,神满有慈爱,在下列经文的宣告之前,神应许弥赛亚的降世。

把这个问题放置在原文的语意中,我觉得这里有关弥赛亚预言的神学解释是为了强调辅导过程中传福音的顺序的。

来自学员高姊妹和春涛姊妹:

我的问题涉及书籍《成功的辅导》第5章,在那一处“牧师是最佳辅导人选”之下,出现在第42页,书上写到,笔者认为辅导员不可以对未信的人说:“基督为你死”。

高姊妹的问题:这句话,我不理解,虽然作者也讲唯有基督自己知道谁是他所拣选的人,谁是他的羊(他为自己的羊舍命)。可是基督不就是为所有人而死吗?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我们传福音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讲基督是为你而死呢?难道是信了的人,才是为他死的,不信的人不是吗?好困惑?

春涛姊妹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说?基督担当了全人类的罪,为罪钉死,应该包括每一个人吧?

小白老师:

基督是为所有人死的吗?

这启示牵涉的一个有关救赎的神学问题,到底是有限的救赎(limited/definite atonement),还是普世的,无限的救赎(unlimited atonement)?换句话说,约翰福音当中的神爱世人,是所有的人,还是一小部分人……

这里的讨论我们可以持续很久,如果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有关这个主题的讨论。但我们的重心在辅导和传福音,让我们先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当我们对一个不信的人说,基督为所有人死,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我想我们借此传递的信息是一个爱的信息,就是当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他就已经为我们死了(罗5:8),这样的爱让人惊愕,让人震惊,让人为之感动。

但最为重要的,是要“叫一切相信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所以,这样“为所有人死”的牺牲的爱,是要赢回“信”的回应的。我们不能只聚焦于约翰福音3:16节的前半句,这容易让人导致无限放大神的恩典和爱,却忽略了他想要让我们以单纯真挚的信去回应他。

当我们再看同样是使徒约翰所写的《启示录》的经文时,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耶稣为所有人死的含义是什么——

【启5:9】他们唱新歌说:“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因为你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

所以,基督为众人死的含义是,他要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

若我们不能将他牺牲的爱,与呼召人归于神的福音联系在一起,那这样牺牲的爱就没有了意义。

回到问题本身,我们是不是可以对所有人都说,基督为你死了呢?从“幕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说法未必是事实;但如若从福音的角度,从我们并不是像神一样全知全能的角度,带着呼召人相信神的负担,我们则可以如此说。

对所有不信的人如此说,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谁被拣选,谁没有被拣选,但神的命令又很清晰,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对信的人再说这话,则可以使他重新思想基督为他所成就的救赎大工,坚固他的信;而对于那些最终都不会相信的人如此说,从“神爱世人”的角度,从普遍恩典的角度,也并无不妥,毕竟到审判的那一天,他就不能辩解说没有人给他传福音……

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John Piper在这个主题上的回答——

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did-christ-die-for-the-whole-world

把这个问题放置在原文的语意中,我觉得这里有关弥赛亚预言的神学解释是为了强调辅导过程中传福音的顺序的。

来自学员titi:

我的问题涉及书籍《成功的辅导》第五章,在“传福音与辅导”之下,出现在第67页,书上写道:“凡不出于圣灵的动力都是以人为中心、不荣耀上帝的”

我的问题是:如何分辨是否出于圣灵的动力?有时个人的意念想法太强的时候,会被认为是圣灵的感动。

小白老师:

我们需要严肃仔细地思考圣经的属性和圣灵的工作,而没有谁的解释和说明会比基督自己的更加清晰和对我们有造就了,耶稣自己说——

【约16:13】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

耶稣在这里强调的一个圣灵的属性和特质就是他是真理性的,“真理的圣灵”就说明真理和圣灵是完全合一的,圣灵一切的感动、带领都是符合真理的,若有人认为圣灵对他说了什么或给了他什么感动,而这样言语和感动是不符合圣经的,那就很有问题了。我们所说的“符合真理”,不是把圣经当中的某一句话单拿出来,作为符合圣经的标准;而是和整本圣经所启示的完整的福音做比对,看是否符合神全备的真理。

因此,如何分辨圣灵的感动和人的想法,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对神全备的真理有不断深入的认识,昼夜思想。

其次,有人可能会说,圣经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教导啊,关于我该去哪个学校,我该选择什么工作,我该娶谁,该嫁谁……是的,圣经没有给我们“百科全书般”的教导,但圣经却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有关虔敬之事的教导(彼后1:3),使我们可以被教训、督责、归正、学义和行善事(提后3:16)。我们虽可能不会找到与我们生命的现状一一对应的具体真理,但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大的原则和准则,可以作为我们行事为人的标准,圣灵在我们生命中每一个当下的带领和感动,是不会与这些大的原则和准则相违背的,这些大的原则和准则可能是——或吃或喝都要荣耀神(林前10:31);

—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且要爱人如己(太22:37-39);

……

然后,圣灵的感动很多时候是群体性的,涉及到他人,我们可以与我们属灵的伙伴(父母、配偶,教会领袖等)探讨和祷告,通过他人的角度来深刻剖析自己所听到的到底是来自哪里的声音,自己的动机是什么,自己想要达成什么目的……

如果所有这一切都拦不住你坚信你听到的是圣灵的声音,那就看“果子”再“认树”(太7:17),圣灵的感动一定可以结出属灵的果子(加5:22),而从私欲所发的一定会得到败坏的果子,我们可以从结果来看当初所听到的声音到底是什么。但这样的代价是需要自己去承担的。与其犯错之后懊悔,还不如扎根于真理,顺服真理的圣灵,仔细辨别每一个所听到的,或来自外,或来自内的声音。

可以参考我的一篇主日分享——“听神的声音”

https://mp.weixin.qq.com/s/nkjQgC_RclM5cKYScYmr8g

来自学员:

我的问题涉及《成功的辅导》第五章《牧师乃最佳的辅导人选》P42,“也会听到“生活的每一部份都是属灵的”等教训。”

我的问题:我们生活在这个属世的世界上,如何理解生活的每一部份都是属灵的?属世和属灵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既然生活的每一部份都是属灵的,神为什么要把我们安放在属世的地上,而不是直接安放在天上?

徐老师:

哥林多前书10章31节说:“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我想这节经文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生活的每一部份都是属灵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像是吃喝这样的日常小事,甚至是上厕所这种我们根本就不会去想的事情,都是为了要荣耀神而行。比如如何在吃喝上如何去荣耀神呢?传道书10章17节说:“按时吃喝,为要补力,不为酒醉”。罗马书14章6节说:“吃的人是为 主吃的,因他感谢神;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神”等等。再比如,在上厕所的事情上如何去荣耀神?不借着上厕所的机会刷剧刷抖音浪费时间、或者坐马桶太久增加患痔疮的概率,好好使用神所赐的时间和照顾好圣灵的殿,也就是我们的身体,这就是在荣耀神。我们前校长的妇人开放家庭的时候特别允许我们参观她的洗手间,她的马桶旁边就放着一筐子的属灵书籍,里面还有一个祷告本子,她就是利用如厕的时间去祷告和亲近神的。再比如很多人有世俗二分的误会,认为只有在教会里面的事才是属灵的,而工作啦、带娃啦、做家务啦这些是属世的。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在工作中为主忠心干活是荣耀神,就像以弗所书6章提到:“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我们在带娃的时候效法神,尽力陪伴在孩子身边,用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慢慢地乳养她们,并把属神的道理教导她们(申命记6:4-9),这也是在荣耀神。做家务也应该怀着荣耀神的心去做,就像我的一位教授,在给家人叠衣服的时候,会为着这些衣服的主人祷告。我们在每一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操练去过一个荣耀神的生活,这就是属灵的了。

我想对于属灵和属世圣经里面也描述的蛮清楚的,不是某些事情或者东西是属世的,而是罪和那邪恶的掌权者以及不认识神的人才是属世的。比如约翰福音里面提到很多(8:23;13:1;15:19;17:14;17:16等),人分两种:属于基督的和属世界的。所以我认为“属世和属灵最本质的区别是”你是否属于基督。

对于最后一部分问题:“既然生活的每一部份都是属灵的,神为什么要把我们安放在属世的地上,而不是直接安放在天上?”首先,要更正姊妹的一个观念,地上的生活不是属世的,就像我前面说的。地上的万物都是神创造的,我们应当在地上的生活中为着神所创造的一切感谢神,这也是很多旧约尤其是诗篇提到的(诗24:1;89:11)其次,在旧约摩西五经里面,神指示以色列人建造会幕、按立祭司,会幕象征了神的同在,祭司们则是在百姓中服事神和神的子民。这就是为什么神要把我们安放在地上而不是直接安放在天上,我们要在全地上为主做见证,让人通过我们体会到神的同在和美好,并因着我们广传福音而成为属基督的人。

徐老师的语音回答:

来自学员:

我的问题涉及《成功的辅导》第六章《罗氏辅导与努直达辅导》P54, “一些人认为,行为的改变,必须先在内心改变态度或动机才行;而许多时候忽略了行为上的改变也会引致内心态度的改变。我们徒然加增困境,也使人的困难更加无法解决。” 作者得出结论说:“今天的内省心理学忽略了行动心理学。”

我的问题是:这里作者是接受其它学者的观点:许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行为上的改变也会引致内心态度的改变。在箴言4章23节中,我们知道“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我认为行为的改变一定是从心发出的,而这种行为的改变也正是在积极影响心的变化。所以,常识中我们知道好的习惯的重要性。作者这里想表述的意思是什么呢?

徐老师:

原文:你要好好地对待自己的良心,保护它,使它保持敏锐性,唯一的方法乃是在良心不安时,细心检查自己有没有罪。当良心赞赏你的善行时,它还未受损坏;良心受到控告时,唯一使它得安息的途径乃是罪得宽恕,作适当的赔偿,或是与人和好;这样做使良心更加敏锐,否则良心渐受蒙蔽;这是一个循环,或是向上,或是向下,皆视乎我们是否理会良心所给予我们的警告……假使良心敏锐,一个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会给人带来新的满足;这谦逊的信心使人更有力量面对人生的困难,及将来的前途。曾经有一位医生说:“有些病人只会讲到自己行为上的问题,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一些事以行动改正这不良行为;其实后者与前者同等重要。一些人认为,行为的改变,必须先在内心改变态度或动机才行;而许多时候忽略了行为上的改变也会引致内心态度的改变。我们徒然加增困境,也使人的困难更加无法解决。”她得出结论说:“今天的内省心理学忽略了行动心理学。”

所以《成功的辅导》的作者亚当斯是在引用医生Marianne Eckardt(玛丽安 埃卡特)的书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即前面所提到的敏锐的良心和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亚当斯是想要说,一个人如果用合乎圣经的方式生活会有助于保持其良心的敏锐。他说“你要好好地对待自己的良心,保护它,使它保持敏锐性,唯一的方法乃是在良心不安时,细心检查自己有没有罪……良心受到控告时,唯一使它得安息的途径乃是罪得宽恕,作适当的赔偿,或是与人和好。”我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的良心不安的时候,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行动,像是自我省察看看有没有犯罪得罪神得罪人,然后做出一些实际行动去修复和神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不去管良心的不安、忽视良心给我们的警告。所以当我们的心提示我们生命中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采取相应合宜的行动,而不是像内省心理学那样只是专注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而不去采取实际行动。真正的改变确实是需要心先被改变,但是正确的行为的改变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已经产生了改变的心的一个积极且正向的回应吧。我想,亚当斯想要表达的和姐妹所理解的“行为的改变一定是从心发出的,而这种行为的改变也正是在积极影响心的变化”是一致的。

徐老师的语音回答:

来自学员高姊妹:

我的问题涉及书籍《成功的辅导》第6章,在那一处“罗式辅导与努直达辅导”之下,出现在第54页,书上写到,“…由于这两个系统的分别人的行为乃是人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控制的,而感情的冲动一般不受控制。”

我的问题:“而感情的冲动一般不受控制”应该怎么理解?

小白老师:

 

来自学员Joanne Tseng:

在书中的第六章 “传福音与辅导” 的部分(41页最后一段), 提到以下的论述:

“罪恶充满整个世界,甚至全宇宙因罪都陷于可怜的苦境。一切受造之物叹息劳苦,如同临产的妇人一样。人除了在亚当里犯罪外,他也因为从亚当而出,有犯罪的性情,这败坏的性情使世上满了罪行,这些罪行使人的心灵更加痛苦。人在神面前因着罪是可责的,而另一方面他也自责,二者互为因果。这样,他的境况是极其痛苦的。”

我的问题:这周我碰到一个情况, 有位信主多年但又远离神的姊妹, 请我为她在海外的一位身心灵皆处于极度痛苦中(因疾病) 基督徒姊妹祷告 , 这位生病多年的姊妹, 在不断的祷告, 呼求之后, 仍觉无法得到帮助与慰藉, 不免心生抱怨与怀疑, 不断的求问 … 我只能遥远的为她祷告, 但也觉得苍白与无力, 请问对这样的基督徒, 环境是艰苦, 痛苦是事实, 她的出路在哪裡?

小白老师:

信心是我们唯一的救法——

  1. 相信神的信实,他知道他在做什么,即使我们不理解,他的意愿总是“平安的”,而不是要“降灾祸”给我们(耶29:11);
  2. 他就是爱(约一4:8),这是圣经中少有的,将神与他的一个属性直接对等在一起的表述,其他的是“主系表(形容词)”结构(神是信实的);而这里是“主系表(名词)”结果(神就是爱)。这说明爱是神深刻的所是,他所行的一切都是在爱的里面。这样爱的概念不能只是通过肤浅的感受去领悟,也是需要信的托举,我们很多时候,是在咬牙切齿的信中,才能看到和宣告神的爱的。
  3. 他的意念高过我们的(赛55:9);
  4. 他藉着万事叫我们得他眼中的益处(罗8:28-30);……

信有关于神和基督的一切,才能让我们得享永生的生命(约17:3);

分享一个有接待过的个案,X姊妹的抑郁症——

在各样患难和疾痛之中的信徒,往往能更真实的活在——“already but not yet”的现实中,并迸发出更加荣美和强烈的赞美。

首先,整个世界是“抑郁的”(劳苦叹息),因发生在创世纪3章的悲剧,“抑郁”,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罗8:19-23)。
其次,“抑郁”会提醒你,生命的实质是一场争战,不仅发生在头脑当中,也发生在身体和灵界。因为抑郁会攻击你,欺哄你,试图扭曲你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和感知……因此,你必须要像保罗所说的——“将心意夺回”(林后10:5);也要时刻“心意更新而变化”(罗12:2);穿戴全副军装(以弗所书6章)并警醒保守己心(箴4:‘23)。
然后,抑郁会催逼你回到基督里面。更真实和谦卑的顺服和仰望。药物、心理咨询、短暂的刺激满足和来自人的安慰都很有限(甚至来自信徒的安慰也是很有限)。抑郁会让你打破对基督以外的事物的期盼,转而催逼你进入更深、更真实、更彻底的与基督的亲密中(深渊与深渊响应),因为他说——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马太福音11:30

有趣的是,即使在基督里,也是有“轭”和“担子”的,那该如何理解呢?就好像很多人都在一个平原行走,有些背负的是罪,走向又大又宽的路,通向死亡;有些背负的却是十字架,走向又小又窄的路,通向永生;而在这群背负十字架行走的人中间——有一些居然把十字架放下,跟随那些“走大路的人”,又背起了罪;有些虽背着十字架却离基督很远,背的很辛苦很沉重,所听到所看到的也都是消极和负面的事物;有些却背着十字架靠近基督,越靠近基督,十字架上就会脱落许多无用和莫须有的重负;同时因与基督同行,就可以走在一条正路上;并且有基督“体会我们的软弱”,“给我们做成了榜样”,“加我们够用的力量和恩典”……当然,在基督的周围还有许多同样背负十字架的人,因此可以彼此鼓励,彼此劝勉,彼此提醒,彼此帮扶……

最后,抑郁会让你明白一件事——在这个被罪所浸染和玷污的世界,没有最终彻底真实的“喜乐和平安”。(如果我们观看基督和使徒的生命,就会明白那种‘喜乐和平安’的概念与我们所想要的喜乐和平安有很大的差别)抑郁会强迫你——仰望将来基督再临,新天新地和新耶路撒冷。只有在那时,我们的身体会得赎(8:23),再无痛苦和眼泪(启示录21)。

结合起来看,她的出路就在于“靠着信心,继续前行”。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使用药物,但药物是否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当下和永恒的问题呢?人在用药物、酒精、色情、毒品等其他短暂性的刺激来麻痹自己和躲避永恒之问之后,总是还需要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个问题。

 

来自学员Titi:

我的问题涉及书籍《成功的辅导》第六章,在“辅导方法出于基本预设”之下,出现在第91-92页,书上写道:“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应该是基于圣经的预设,这预设认为人的根本问题乃是他犯罪的生活方式”。

我的问题是:这个观点是否有点片面?在有些情况下,是由他人的罪引起、还有其他的因素,身体疾病等等。

小白老师:

作者在这里用“他犯罪的生活方式”这一种说法涵盖了许多种不同的情况。这里的“罪”的概念不仅包括具体的、个别的犯罪。也包括了“罪”作为人类悲剧的开端这样广义上的含义。我在“基督徒的患难观”这一系列的文章中也谈到了“低处的树枝”,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患难有可能是因为别人的罪所导致的。比如意外的车祸、他人的陷害、遗传所带来的疾病等等,这是不是说这是因为我们“犯罪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呢?我不认为是这样,但这确实是在“罪”的广泛的影响下,才会发生的情况。上帝在创造一切后,以“好”和“甚好”来形容他的工作,但当罪介入之后,在人和自然界当中的“好”的部分被玷污,一系列的悲剧由此产生。临到每个人的具体的悲剧和患难可能不是这个人当下的行为导致的,但一定和这个悲剧的故事线的开头,即,伊甸园的悲剧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罪”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思考,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悲剧和患难虽有可能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的“罪行”所引起和招致的;但我们应对的方式可能却是在“罪”的里面的。比如我们以憎恨和不饶恕对待别人的恶待;我们以冷漠和苦毒来回应别人的挑衅……我们虽不是悲剧和患难的起因,但有可能我们错误和属罪的应对方式加剧了悲剧和患难的程度,或使其更复杂,或使其延续的时间更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思考我们应对的方式是否是在“罪”的里面。

 

但无论是哪一种,对罪的强调一定不能是辅导的唯一焦点(是否应当是辅导的起点也需要斟酌),罪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污秽,但洁净的大能在于福音。我想亚当斯在这里强调的不是我们只需要聚焦于罪就好,而是当我们认识到罪的问题后,就能更加专注地聚焦于赐生命给我们的基督那里。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使用药物,但药物是否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当下和永恒的问题呢?人在用药物、酒精、色情、毒品等其他短暂性的刺激来麻痹自己和躲避永恒之问之后,总是还需要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个问题。

来自学员Esther姊妹:

第7章,关于抹油的问题第三个段落,文中写道:“雅各所提倡的方法,就是使用归神为圣的药物。在这段经文中他特别劝人用药物及祷告治病,二者同用,不能厚此薄彼。因此,这经文赞成祷告加上药物,而不赞成今天所谓“按手医病”(faith healing)的作法。但药物必须加上祷告,这就说明雅各为甚么说,出于信心的祷告,可使病者得治的原因。

我的问题:请问如何理解这里面提到的“归神为圣”的药物?另外里面提到的“按手医病”的作法,又指的是什么样的做法?当教会中有肢体生病,弟兄姊妹们为他(她)祷告,并凭着信心按手医治,这样的做法是违背圣经原则的吗?

何老师:

雅各书5:14节是新约圣经唯一一处提到让教会长老为病人抹油祷告的经文,所以,解经家们对于这节经文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释也会带来不同的应用。一种解释,油在这里是象征的意思,意味着将这位病人分别给神,雅各书5:14节讲的是神能够使用和透过长老的祷告医治这位病人。因为神有主权,神也知道什么对信徒最好,这里也没有应许长老为病人祷告就一定得医治。个人认为这种解释比较可能。第二种解释是把油看作药物的代表,也就是你提到的祷告和药物的并用。那么“归神为圣”的药物应该是指借着祷告将药物放在神手中,求主使用,这样把药物归神为圣。

作者所不赞同的“按手医病”的作法可能是指有些人认为只要用信心祷告就必定得医治。在实践中可能带来很多的错误,比如忽略了神的主权,坚持认为神一定会医治,尽管神没有应许。如果人没有得医治,则认为是没有信心。这也是对于信心的误解,圣经讲的信心并不是自信,圣经讲的信心是对神的应许的信靠。神并没有应许说只要长老祷告,他就医治所有患病的基督徒。

当教会中有肢体生病,按照雅各书5:14节,建议请长老来为他们祷告,不仅是身体需要坚固,灵性也需要长老的坚固。弟兄姐妹们也可以为他得医治祷告,如前面所说,我们想到的“凭信心按手祷告”的信心可能并不是基于对神的应许的信靠。我们相信神是不改变的神,神仍然施行神迹医治病人,但我们也顺服神的主权和美善的旨意,将病人交在神的怜悯中,神可能不医治,但这不代表弟兄姐妹们的祷告没有信心。我认为弟兄姐妹可以为患病的肢体按手祷告。

来自学员Esther姊妹:

第八章第三段,书中写道:“当然,基督时刻有顺从的心意;作为父神的忠心儿子,他乐意顺从神。可是,要好好顺服必须好好地学习明白神的旨意;这样的知识,对他的人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路二十:40,46)。”

我的问题:请问这里的知识,是不是指的是明白神的旨意?这样的知识,对他的人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该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经文依据在哪里呢?

小白老师:

确切来讲,这是一个系统神学的问题,有关于基督的神人二性的。再确切一点,是有关作为“人”的基督,他的知识和智慧是如何形成的。我个人建议Esther姊妹去阅读一些有关此主题的书和文章。在此,我只是简要的回答:

1、基督是全然的人:由童真女所生(这预表着创世纪中上帝所应许的救恩;为基督神人二性的合一提供了基础;没有从亚当而传承下来的原罪);

2、基督有人性的软弱与先知

  • 他的身体:会饥,会渴,会困,会累;
  • 他的心思(这个问题的焦点就在这里):路加福音2:52说“他的智慧和身量……一齐增长”。这说明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必须经过一段学习的过程——学习吃饭、说话、读书、写字,以及顺服(希伯来书5:8)。(参考古德恩《系统神学》p535)耶稣也在马可福音13:32那里谈到末日的时候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子也不知道……”

3、他有人性的灵魂与情感

结合上面的那一点,他在心思上学习顺服的概念,但更真实的是在情感的维度学习。古德温的系统神学在谈到这部分时说,“耶稣从未犯过罪,他又如何‘学了顺从’呢?显然,当耶稣成长越发成熟时,他就像所有人间的孩童一样,一步一步地承担更多的责任。他年纪越大,双亲加在他身上、要他顺服的事也就越多,而天父交给他,要他以人性力量去执行的工作也就越难。耶稣人性里的道德能力和他在艰难环境下顺服神的能力,也就越发增加了。”(参考古德恩《系统神学》p536)这样,在“顺服”这个主题上,我们就能从耶稣人性的角度看到他是如何学习和成熟的了。

当然,还有很多的部分说明他人性的部分,如所有人都以“人”来与他互动;他全然无罪等。

这里的矛盾点,或者难点是,耶稣作为完全的神和人,是如何“一边知道”,“一边不知道”;一面“无处不在”,一面却“有形有体”的呢?这的确是我们无法通过头脑可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对此,我们只能以信心宣告圣经所讲论的,都是真的,可以参考迦克墩定义(Chalcedonian Definition)——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地教导人认信同一位圣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他真是神,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按神性来说,他与父同质;按人性来说,与我们同质,在凡事上像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按神性来说,他在万世以先,为父所生;按人性来说,他在末世是由神之母、童女马利亚,为着我们以及为着我们的救恩而生。同一位基督,是圣子、是主、是独生的,我们认信他具有神人两性,而这两性不相混淆、不会改变、不可分裂、不会离散;ニ性的区別不会因其联合而消失,反而各性的本质都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位格、一个实存之内,而非离散或分开为两个位格,而是同一位圣子、那独生的、称为道的神,就是主耶稣基督;正如众先知从起初论到他时所宣告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导我们的,与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

 

来自学员刘弟兄:

我的问题:请老师把82页的图再仔细的分析,使之理解更清晰。(第8章的“恶性循环“章节下面)

K老师:

请点击此处查看视频中的讲义。

/wp-content/uploads/2021/11/抑郁的循环.mp4

 

来自学员马姊妹:

第9章书上写道,用冰山法逐个突破问题。

我的问题是:当被辅导者(有焦虑症)带着准备离婚的问题来接受辅导时,应当先处理其焦虑的问题,还是婚姻中问题?

以下视频为小白老师对此问题的回应:

以下文字是小白老师的文字回应:

这里,作者介绍了不同问题的概念,有“表面问题”、“表现问题”、“根本问题”。冰山法的意思是,先要聚焦在被辅导者的表面问题上,然后深入到表现问题和根本问题。换句话说,要让每一次的辅导都有所成就,敲掉露出来的冰块儿,无论大小,然后逐渐解决较大的问题部分。

这是一种辅导的逻辑,我们可以借鉴。具体到这个问题上,我们该如何应用?我觉得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一些思考——

  • 他/她带到辅导室的“表面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他/她是为什么才来寻求辅导的?是焦虑?是婚姻中的问题?
  • 离婚与焦虑有联系吗?是因为焦虑的缘故,让他/她莫名其妙的失去对婚姻的信任?还是因为真实地发生了一些事,让他/她失去了对婚姻的信心;
  • 如同David Powlison在一次回答同样的问题时所说的,“we should start our (Gospel) conversation at where they are.”——我们应该在“他们所在的地方”开始福音谈话。我们先解决他/她所带来的问题,然后慢慢的深入。

如果他/她愿意来找你寻求帮助,那证明他/她还没有完全做出是否要离婚的决定。也就是说,有一些余地和空间我们可以去辅导和试图改变他/她当前的倾向。我们可以通过辅导前的“PIF”来全面收集资料,通过问好的问题来建立安全、有爱、有圣灵同在的辅导氛围,然后引导他/她吐露心声。

来自学员刘弟兄:

在书籍《成功的辅导》第九章提到在辅导尾声,辅导者可以邀请被辅导者的牧师接手。在实际中我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姊妹,她有严重的抑郁症,曾因此住院治疗。不久前的一天,她母亲发现一样贵重物品找不到了,后来,她告诉母亲东西在什么地方、在什么人手中,她母亲按照她说的去寻找,果然找到了,而且那人是陌生人。之后,这位姊妹常会说神会在祷告中“告诉”她一些将要发生事情。但她并没有寻求和教会牧者沟通,或寻求帮助。我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下作为教会牧者应该如何应对?(注:我们是改革宗教会,这位姊妹也一再重申她坚持改革宗神学立场,不过,她最近提出要转会到另一间老年人比较多的教会)。

K老师:

我在这里简单回答一下,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稍后再详细讨论。我想要跟这位姐妹强调的是,她从神那里所“听见”的一切,都必须顺服我们的终极权柄——圣经。彼得后书1:19-21强调,个人经历并不能成为比神的话语更好或更有权威性的来源。

在歌罗西书2:16-23中,保罗也提出警告,人们会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异象”而感到骄傲和具有审断性,但与持定基督相比,这些所谓的”异象“根本算不得什么。

在哥林多前书8:1-3中,保罗再次提醒那些经常为着个人的目的滥用恩赐的哥林多人,在教会里,神所有恩典的彰显与表达的终极目的,是爱。

因此,虽然这位姐妹可能有上帝赐给她的某些智慧和分辨力,但这些并不像上帝的话语那样具有同等的权威性启示。一切恩赐得以发挥和展现的目的,都是为着神的荣耀以及为着建造教会的缘故(林前12:11)。在与她谈话时,我首先想要了解的是,她是如何理解这些经历的本质的。

  • 她是否认为这些“经历”具备与圣经同等的权威?
  • 她如何测试得知,这些是来自上帝还是来自她自己?
  • 上帝的话语是她的最终权威么?
  • 她是试图利用这些“经历”作为手段在教会中建立起超越其他人的信誉和权威,还是在寻求建立教会?
  • 她是否鼓励其他人也为自己寻求这样的经历呢?

如果她选择去一间不同的教会,我会鼓励她要让牧师知道,她为什么离开你的教会并加入他的教会。如果她不愿意这样做(对此不愿意公开),我会友善地通知她将要去的那间教会的牧师关于你对这位姐妹的关心,要让那位牧师知道,她将要带到你教会的是什么,以免她以不合乎圣经的方式影响到其他人。

来自学员Phoebe姊妹:

我的问题涉及书籍《成功的辅导》第9章《努直达辅导的一些原则》,在“带领受辅导者自律”这一标题之下,出现在第107页-108页,书上写道“有一个方法,姑且称之为‘悬崖法’,可以帮助受辅导者自律。方法是这样的,辅导员在起初带领受辅导者解决一些问题,一方面让受辅导者知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让他看到一些榜样,以后也知道如何运用圣经解决问题;过了一段时期,辅导员便将这领导权移交受辅导者,让他们自己处理问题。”

我的问题是:在老师的实际辅导中,通常怎样做这个“领导权移交”?可否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有一些分享?包括移交的时间点、移交的方式、注意的事项、在非正式辅导中如何表达这个问题?如何实施等等?

小白老师:

这是亚当斯提出的一种辅导的方法,就是先“领”着被辅导者去实践圣经中的原则和教导,让他看到这是可行且有果效的;然后,逐步让他自己拥有按照圣经真理行动的能力和模式,辅导员逐步“放手”,让被辅导者可以自己依靠上帝过属灵的生活。

首先这个辅导的原则区别于一般心理治疗,虽然他们也强调咨询师最后的“退出”,但他们还是更需要来访者“需要”他们,这才是他们存在和经营的重点。还有,一般心理咨询最后要达成的是来访者的“自我独立”,即依靠他自己就能应对一些之前难以应对的挑战和环境。但圣经辅导却是将被辅导者对辅导员的信靠转移到对上帝、对圣经、对圣灵以及对当地教会的信靠和委身上。我们不强调被辅导者自己的“自我独立”,而是“依靠目标和对象的转移”。

其次,这样的“转移”对于每一个个案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有一些点可以借鉴和评估:

  • 被辅导者是否已无之前重复出现的“错误行径”或已不再那么强烈地受一些消极心境的影响?
  • 被辅导者现在有无固定、规律的灵修生活;
  • 被辅导者能否在自己单独或和家人(小组和教会)的灵修生活中得到神话语的鼓励、教导、提醒和安慰?
  • 被辅导者是否能顺从圣灵的带领,顺服圣经的教导,将神的真理运用到自己的身上?
  • 被辅导者是否有较为健康的“属灵支持系统”,包括他的教会(牧者、小组长),家庭(夫妻儿女)等,这些人能否帮助他更好地经营自己属灵的生命?
  • 还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就是被辅导者是否存在对辅导者或辅导过程本身过度的依赖?

……

针对不同的被辅导者,我们需要祷告以判断什么才是最好的“断脐带”的时间。

来自学员佟姊妹:

我的问题涉及书籍《成功的辅导》第9章,在哪一处“努直达辅导的原则”之下,小标题“集体辅导”里,出现在第110-111页。

我的问题是:关于集体辅导有很多益处,但最佳人数几人为最恰当,怎样搭配合适?另外集体辅导会不会给受辅导者带来压抑,以至于不愿敞开交通问题,尤其是隐秘的事情?

徐老师:

附录(徐老师提供):

CONSENT FORM

知情同意书

Our Goal:  The purpose of Biblical Counseling is to help you meet the challenges of life in a way that will please and honor the Lord Jesus Christ. We offer counseling free of charge.

我们的目标:圣经辅导的目的是帮助你以一种讨主耶稣基督喜悦和荣耀的方式迎接生活的挑战。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Biblical Basis: counseling is strictly religious in nature, conducted under the authority and leadership of the church.  We believe that God, through His revelation i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of the Bible, has provided His people with thorough guidance and instruction for faith and life (II Timothy 3:16-17; II Peter 1:3-4).

圣经基础:辅导是具有严格的宗教性质,在教会的权威和领导下进行。我们相信,神通过旧约和新约圣经的启示,已经为他的子民提供了信心和生活的彻底指导和教导(提摩太后书3:16-17;第二章彼得1:3-4)。

Therefore, our counseling is based on scriptural principles rather than those of secular psychology or psychiatry. Neither the pastoral nor the lay counselors are trained or licensed as psychotherapists 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nor should they be expected to follow the methods of such specialists. Our counseling is based solely on scriptural principles.

因此,我们的辅导是基于圣经的原则,而不是世俗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原则。无论是牧者传道还是会众的辅导员都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培训或执照,也不应该期望他们遵循这些专家的方法。我们的咨询完全基于圣经的原则。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If you have significant medical, legal, financial, or other technical questions, you should seek advice from a competen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Our counselors will be happy to cooperate with such advisors and help you to consider their counsel in the light of relevant scriptural principles.

其他专业建议:如果你有重大的医疗、法律、财务或其他技术问题,你应该向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寻求建议。我们的辅导员将很乐意与这些顾问合作,并帮助你根据相关的圣经原则考虑他们的建议。

More specifically, we urge our counselees to properly care for their physical bodies and to seek proper medical treatment for all physiological problems.  Our counselors will assist you in responding to such problems in a godly manner, but our counsel is not intended to replace the services of a qualified physician where medical problems are present or where medication has been prescribed.

更具体地说,我们敦促我们的受辅导者适当照顾他们的身体,并为所有的生理问题寻求适当的医疗治疗。我们的辅导员将协助您以一种虔诚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问题,但我们的辅导员并不打算在存在医疗问题或处方药物的地方取代合格的医生的服务。

Confidentiality: Confidentiali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unseling process. We will carefully guard the information you entrust to us to the fullest extent possible. There are times, however, when it may be necessary for us to share certain information with others. Example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保密:保密是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你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将尽最大可能谨慎保密。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可能有必要与他人分享某些信息。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1. Where a counselor is uncertain as to how to address a particular counseling issue, he may seek advice from a pastor, supervisor, or another counselor.

当辅导员不确定如何处理某一特定的问题时,他可以向牧师、主管或其他辅导员寻求建议。

  1. Where a person refuses to renounce a particular sin, it may be necessary to seek the assistance of others in the church to encourage repentance and reconciliation (Proverbs 15:22, 24:11; Matthew 18:15-20; Gal. 6:1-2). In such cases, we will reveal only such information as is necessary for such purposes; and only to those biblically required to be involved. Where a counselee is a member of another church, it may be necessary to contact the pastor of that church.

当一个人拒绝弃绝某一特定的罪时,可能有必要寻求教会中其他人的帮助,以鼓励悔改和和解(箴言15:22,24:11;马修18:15-20;加6:1-2)。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只会披露为上述目的所必需的信息;而且只对那些圣经要求参与的人。如果辅导员是另一个教会的成员,可能有必要联系该教会的牧师。

  1. The counselor is required to inform local authorities of unreported cases of spousal or child abuse, as well as cases in which, in his/her estimation, the counselee is in danger of committing suicide or of carrying out murderous threats.

辅导员被要求向地方当局报告未报告的虐待配偶或儿童的案件,以及他/她认为的被辅导者有自杀的可能或实威胁想要实施谋杀的案件。

  1. Where a counselee threatens harm to another person, it may be necessary to intervene in order to prevent harm.

当受辅导者威胁要伤害他人时,可能有必要进行干预以防止伤害。

  1. Observers may sit in on counseling sessions, either to assist in the process or for training purposes.

观察员可以旁听辅导,或许是为了协助辅导过程,或许是为了培训的目的。

来自学员张姊妹:

第10章,书上写到“在管教孩童时生气是合理的,在父母责打儿童时发脾气,那才是错误的,脾气是失去控制的怒气”。

我的问题是:生气和脾气的区别是什么?

以下是小白老师对此问题的视频回应:

以下文字是小白老师的文字回应:

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神学问题,也牵涉到日常的信仰生活;这里作者区别了生气和脾气(也可以说是发怒);生气(或者更好的一种情况是义怒)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情绪感受,而发怒则是已经失控了的,以满足自己感受为中心的,趋于罪的,以惩罚和伤害他人为目的情绪爆发,这二者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的神充满情感。在起初的创造中,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和样式,将我们创造为带着情感的存在(being),因为我们的神就充满了情感。不同于其他宗教当中毫无人性的偶像,我们的神充满了性情。圣经就也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位充满性情,也会生气的神。神会因的人的小信而发怒:“耶和华向摩西发怒说……”(创世纪49:7);耶稣会恼怒和忧愁:“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马可福音3:5)。

从起初被造,我们就被赋予了情感的能力。情感,在上帝创造的计划中,是我们继承神形象和样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感的目的和意义是可以让我们更全然的感受和体验上帝的荣美(或这个世界的黑暗及人性的堕落),进而以我们的“全人”(包括我们的情感)来赞美祂和仰望天国的荣耀。

其次,我们的情感是缺失的,不完整的,换句话说,是趋于罪的。因罪的缘故,我们的情感连同认知和意志一同偏离了上帝起初所创造的目的和功用。总而言之,我们的情感开始由“以神为中心”变为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再以我们的情感去感知和回应神的爱,反之,我们开始以我们的情感表达和索取我们想要的东西(往往是为了满足私欲)。因此,体验到如愤怒和生气的情感是没有错的,但是这样的体验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在这样的体验中你作了什么样的决定?这些都可能是有罪的;

“Anger is not a sin—it is what you do with it that becomes sin.”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那里所说的“生气却不要犯罪”也是这个道理,这里保罗说出了一个已经发生了的情况(甚至说是时常发生的情况),就是生气;但是生气和犯罪之间还有空间。

具体到我们的问题上:当孩子触动了我们的怒气,我们应当问我们自己,我们生气的焦点是什么?是不是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偷东西、撒谎、自伤……),还只是因为孩子在你想睡觉的时候有一点吵,或者只是想多看一会儿电视?多玩儿一会儿游戏?我们还要自省我们内心当中是不是已经动用意志决定要怎么处置他们了,骂或者打?

最后,我们的情绪感受需要被赎回。倪柝声弟兄曾写道——He who lives by emotions will live without principle。凭靠感受而活之人必无原则。与世人相比,一个被福音所转变的生命拥有一套全然不同的“感知体系”。世人凭靠着感受去决定和反应,而我们不凭“眼见”,而是靠“信心” 。“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会凭着眼见。” (哥林多后书5:7)。世人的感觉大都建立在变幻不定的环境上,而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昨日,今日,永不改变的神”之上。“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1:17)。因此,使在“极苦”之地的约伯,仍旧能以信心宣告说——“我在古代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约伯记19:25-26)。

具有实操性一点的建议,就是“慢一点发怒”,换句话说,就是要有“节制”(self-control)。圣经说,“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箴16:32)。这里的不轻易,就是“slow”,就是慢一点,不着急,要有自控力,能给自己生气和发怒之间一个缓冲的机制。这样的缓冲机制可以是让自己暂时不要说话,从生气的场景中走开,闭眼祷告祈求神的带领和帮助……总之就是不要急着火山爆发。而节制绝对不是我们自己操练的结果,而是圣灵的果子,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专注于神的话语和与圣灵亲密的关系。

来自学员肖弟兄:

与辅导对象分享经历是否有必要性?在分享自己不光彩的事情时候,对方是否能够保证不讲出去或以异样眼光看待?

K老师:

这样做不是必要的,但有时是有帮助的。我们必须对我们要分享的内容以及分享的详细程度加以分辨。我们可以分享与辅导对象有关的且具有普遍性的例子,在不必要透露太多信息的情况下,足以能够帮助他们了解你实际上与他们的处境有关联。

来自学员肖弟兄:

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当辅导员,需要太多的改变。越学习发现罪越多,感觉好难,这样怎么办?

K老师:

每一个诚实地阅读和思考神话语的信徒,事实上都有过“使人知罪”的经历。这就是圣灵的作用,也是神话语的目的——使人知罪、归正、教导并装备我们,使我们能够按照神的旨意生活。正如亚当斯在书中提到的,上帝的管教就像父亲的管教一样(第8章,关于“全面的规律”和“神的管教”部分)。希伯来书第12章提醒我们,地上父亲的纠正与管教(使我们感到痛苦或失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目的是为着使我们在品格上发展地更好,以便使我们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但神管教我们,是为着我们能够分享祂的圣洁。从字面上说,就是使我们更像基督。罪咎感是神设计的,目的是让我们认罪悔改,以便可以与神和好,并与我们所得罪的人和好。当我们学习圣经辅导时,我们必须首先谦卑地顺服神在这个过程中所要教导我们的内容,当我们学会认罪并转向神时,我们会变得更像基督,也可以得着更多装备,更有能力帮助别人做同样的事。

多年以前,在我经历这个过程(学习圣经辅导)时,我非常感谢神。我清楚地认识到,我在愤怒、缺乏耐心、论断等方面确实存在问题。这影响了我的家庭,上帝仁慈地帮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将在稍后的讨论中分享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但我感谢上帝给予我这样的学习机会,祂信实地救赎了我们,并在我们里面,要把我们塑造成祂救赎我们原本要我们成为的人。

学员:

我老公和一位异性“交往”好几年了,他们关系很亲密,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关系,我老公也坚决否认他们的关系不正常,但有一次孩子发现了他们微信中亲密的对话这让我很崩溃,孩子也很不理解。我非常痛苦,质问先生,却只会爆发更大的争吵,我改怎么办?

徐老师语音回答:

/wp-content/uploads/2021/11/丈夫疑似出轨怎么办.mp3

学员:

请老师介绍一下心理学和圣经辅导整合是怎么回事?

小白老师文字回答(答案节选):

我喜欢用“赎回”这个说法,因为世俗心理学并非辅导概念产生的源头,你会发现辅导最早来源于圣经,而最早做辅导的就是神,在祂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之前,用兽皮给他们做的衣服,让他们可以走出去,我觉得这就是在做辅导,也就是管教之中所带出来的爱以及温柔的安慰和关怀。如果你说人与人之间的辅导,甚至可以追溯到大卫和拿单时期。如果我们说不看圣经,我们就看基督徒彼此之间的辅导,那你可以追溯到圣教父时期,甚至是教会初期和早期,你可以在他们的文献当中看到,比如奥古斯丁、阿奎那的著作等等。而世俗心理学的产生是非常近期的一件事情,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所谓的心理学实验室,这个时候才产生的心理学,但其实那个是比较物理学的心理学,或者说是科学心理学。但其实对于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的概念,如果真要追溯其前身,可以追溯到辅导在教会里的使用,所以我们不是要把世俗心理学的东西拿过来跟圣经辅导整合。而是我们要把原本属于我们教会所做的一些事情赎回来。比如现在最为流行的CBT——认知行为疗法,其实认知行为疗法就是源自圣经中保罗所说的要将心意夺回,要心意更新而变化,这难道不就是认知“疗法”吗?所谓的行为“疗法”就是你或吃或喝,都要为了荣耀神而做,所以世人所做的,是按照属世的哲学把这一套东西理论化,但其实这套东西早就在我们的系统神学、教牧神学或者实践神学当中,我们早就将其理论化、神学化了。所以我们不需要把现在属世心理学的一些概念硬插进来。我们不需要融合,我们只不过是要让圣经更多地、更确切地对现在教会的需要、现在弟兄姊妹生命的需要说话。所以我们做的不是整合,我们做的是赎回。

小白老师语音回答:

/wp-content/uploads/2021/11/丈夫疑似出轨怎么办.mp3

学员:

对于圣经辅导员如何看待医生给出的诊断(如重度抑郁)?圣经辅导员该如何与医生配合帮助这类群体呢?

回答要点(答案节选):

1.如果我们不是医学专业,不要对医生的诊断和药品有过多评判,虽然我们知道药物有诸多副作用;
2.如何看待医生的评判?了解医生判断的标准来自哪里,如果医生的诊断是基于某些表现而得出的结论。圣经辅导员可以基于这些表现,用四个问题帮助辅导对象深入挖掘内心的问题(a.发生了什么?b.你当时是如何回应的?c.当下我心中是怎么想的?d.我内心的渴望的是什么?);
3.透过对内心问题的分析,作为切入点,来帮助辅导对象进行合乎圣经的引导;
4.对于信徒而言,可以找出诗篇中诗人面对抑郁和焦虑是如何回应的,帮助辅导对象做出敬虔的回应;
5.对于圣经辅导员如何与医生互动方面,我们可以和医生做朋友,而不是将他们看成“敌人”。我们需要把人当成整体来看。也可以建议辅导对象去体检,有时身体问题(比如甲状腺问题)也会引起焦虑。

徐老师语音回答:

学员:

一位教会的姐妹遇到丈夫出轨的情况,提问者试图帮助这位姐妹,但姐妹需要提问者随叫随到,并主要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没有听进去教导,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改变。这种情况持续几个月时间,提问者感觉压力很大,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新东西能够给到她,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种被动提供辅导且只能充当“情绪垃圾桶”的局面。

徐老师回答要点(答案节选):

1.作为辅导者,我们需要明白自己是有限的,我们不是辅导对象的救主。要帮助辅导对象明白他们需要去寻求神;
2.作为辅导者,要思考自己辅导的目的是什么?是把人带到神面前,还是是帮助他解决问题?辅导者更多需要帮助辅导对象更加认识神,将人引到耶稣基督面前,帮助人思想神为他/她做了什么,以及该如何在环境中敬虔的回应神;
3.当认识到无法继续靠自己提供辅导帮助时,介绍给其他弟兄姐妹,以团队的方式进行联合辅导,也是不错的方式。

CFM同工补充回答
通过收集信息,在了解了辅导对象所遇到的问题基础之上,将问题按照主题进行提炼总结(比如愤怒、焦虑等),同时采取主动,提前安排好每周辅导会面时间,有针对性地对话题进行讨论。辅导会面结束时安排家庭作业(背诵、默想经文或阅读指定属灵书籍等),在下次辅导会面时回顾完成作业情况,帮助辅导对象在实际生活中操练。

学员:

关于下一代孩子教育出路的问题。孩子们体制内的教育,令我不安,身边一些弟兄姐妹已经把他们的孩子高中送出国就读基督教学校,我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所以想请教下老师有没有对接的改革宗背景的基督教学校,可以让孩子出去读基督教学校?或者哪个老师了解这个方面的事情,我想联系,谢谢。(受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将来能在真理上有更多的装备。)

徐老师回答:

姊妹写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将来能在真理上有更多的装备,这个目的很好,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如何合乎圣经的达到这个目的。除了送孩子去主内学校甚至出国去主内学校,现在还有一个流行趋势就是在家教育,有的姊妹非要让孩子在家上学甚至差点和持不同意见的丈夫闹离婚。但是如果你对于儿女教养的目的和方法没有对圣经的一个系统考察的话,你如果仅仅只是跟着潮流走那其实就是被卷了。

圣经里面对于儿女的教养有不少经文提到是在家庭、在父母、尤其是在父亲的教育下进行。

申命记 4:10、6:7 11:19以弗所书 6:4以及箴言书里面也有不少提到关于儿女教养的经文。

从这些经文里面可以看出来,家庭,尤其是父亲的教导对于帮助儿女认识神是比较重要的。夫妻在教养儿女的意见上应当一致,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父亲活出敬虔的榜样,母亲活出贤德的样式,父母齐心追求主是帮助孩子认识神、明白神在其生命中的重要地位的最好的榜样。学校和教会只是作为家庭的辅助,而不是孩子们学习认识神的主要来源。就像我们明白,每周把孩子带去教会并不一定能让孩子学习敬虔,同样,每天把孩子送去主内的学校也不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个敬虔的孩子。

圣经里面的例子:被掳时期的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虽然受教于外邦异教,但是能够持守对神的正确认识并一生对主忠心;犹太教会堂里面很多无比虔诚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反而不信主。

自己的例子:从小都是在无神论的教育下长大,第一次接触基督教信仰是在大学的时候,直到23岁才真正明白福音,但是能够蒙主恩典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面就形成合乎圣经的三观,这是神的恩典,也和能够得着正确的圣经教导有关。

朋友的例子:我有一位不信主的朋友,在她出国读高中的时候,她不信主的妈妈特地为她选了基督教学校,就是因为晓得在那里管理严格孩子没机会做出格的事情,但是她出来以后反而变得特别叛逆,到现在仍旧不信主。我们要小心是不是有些主内的学校过于看重重律法和规条而非强调福音?

所以,不是指望一个好的主内的学校可以帮助孩子将来能在真理上有更多的装备,而是从现在开始,从家庭开始,就在每天的生活中教导孩子圣经的真理,一起背诵默想经文,一起实践神的话,一起用属神的世界观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就像申命记第六章神嘱咐以色列人的那样去做。神已经把教养儿女的目的和方法都教导我们了,我们做父母的,靠着神的恩典是可以做得到的。

还有,姊妹提到这个问题是一个关于下一代孩子教育出路的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好好想想,出路究竟在那里?是在一个好的主内的学校呢?是在家每天给孩子灌输神的话呢?还是在天上掌权的那一位?我们如果把我们的盼望放在正确的对象上面,那我们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就都不会焦虑了。如果你们家有条件,夫妻观点一致,送孩子出国读基督教学校完全ok,但是不要把指望放在学校上,想想孩子如果出国读书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说不定反而会受到影响呢。如果没有条件,或者丈夫不同意送孩子出国,那么让孩子在体制内的学校读书也完全ok,因为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导孩子和帮助孩子形成合乎圣经的三观更加重要,而且现在网上也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导孩子和家长建立合乎圣经的世界观,讲的也都很合乎圣经,如果学校教导的东西有不合圣经的地方,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去鉴别。

如果夫妻意见一致,孩子也有意愿出国读主内学校的高中,如何选校?首先,全家一起为这件事情祷告,尤其是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其次,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像是买菜、做饭、整理家务、洗衣服之类,这些事情出了国都得靠自己;然后,根据朋友们的推荐的学校,上网查学校官网,看学校的地址,附近是否治安良好,民风可靠,附近有没有合适的教会(这将是孩子过去以后属灵的家,需要慎重),看学校的办学宗旨、建校历史、教师资质、课程安排、所用教材、布置的作业等等,甚至可以联系学校要求试听或者安排和老师视频。记得,全程要孩子一起参加。

学员:

我们JH有一位姊妹,她认为她的手机,包括微信、短信、电话等等都被监听了,并且她认为是JH的人监视她。因此她几乎切断了与JH弟兄姊妹的联系,只有个别一两位的信息,她还会回复一下。我有幸还能和她说上话,但是现在和她联络,她就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再监视我了。」她认为这样表达,可以让监听的人听到。无论怎么跟她解释,她都不接受,坚持认为JH的人在监视她。她以前在工作单位上班的时候,也曾提起过,说单位的广播内容都是针对她的。当时我们都觉得不太可能,但她讲得很确凿,我们也就没再多说。她信主将近十年了,先前都稳定参加聚会,也有服侍。对于在单位的遭遇,她说她学习依靠主面对。我们感觉她的信仰是真实的,属灵生命也在成长。一年多前她退休了,基本都是在家自己学习、生活,又加上疫情封控将近两个月。这之后,她就开始有这样的情况了。

请问老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能做什么?目前我也不敢联系她,怕她紧张;可不联系,又怕她一个人在家,不知道会怎么胡思乱想。有一位弟兄的母亲也是这样的情况。他们都信主,可都不承认自己有病(这应该是病了吧?)真的是束手无策。

小白老师回答:

这个姊妹的情况如果放在世俗心理咨询中,很容易就会被诊断为“被害妄想”,其中就包括被监听的典型主诉。但我们需要从圣经辅导的角度来介入和思考:

首先,什么是这个姊妹比较“自然”和“零压力”的互动模式,她是否与教会中的某一个姊妹的关系比较好,或者是否疫情结束后她“对外”的生活模式增多,会缓和她的情况。

其次,这个姊妹的年级应该是比较大了(她一年前才退休),她似乎也在之前的工作中经历了一些“非常”的事,我们需要从侧面(她的家人、朋友或熟悉她的信徒)了解事情的经过,对她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即发掘她这样担心自己被监听或被调查的心理的“症灶”到底是什么。因“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她这样病态的心态背后一定有其成因。如果可以充分了解她经历了什么,我们就知道从哪些关键的角度来帮助她。假如因经历了一些恶劣的事,她对“人”失望,那么我们需要以这一角度为焦点,帮助她建立符合圣经的对神、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未来、对患难和对自己当下的生活的认识(世俗心理学定义这一部分为“核心信念”)。

然后,我们要认真思考是否需要协助她服用药物的事实。我们当然不反对吃药,但也不把所有辅导的重心都放在服用药物上。药物可以通过调整她的生理机制来为她营造一个比较稳定和“可被教导”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她才可能“心意更新而改变”,如果这种“被监听”的病态的心态已经弥散到她生活的每个方面,那么是否先通过吃药帮助她建立一个稳定和“可被教导”的心理状态可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方面。

此外,疫情、退休、大量的独居时间都可能都会重新触动她的那段经历,以至于那种感觉卷土重来。是否能通过丰富她的退休生活,帮助她规划好每天生活的日程,从一种“向内”的生活模式转变为更多的“荣神益人”的生活模式。

总之,站在圣经辅导的角度,我们要思考如何带给这个姊妹“全人”(holistic)的辅导。

学员:

大一男生抑郁休学,来到教会,状况好转。家人关系冷漠,母亲养家,在外辛苦打工,开始委身教会,改变,愿意接受帮助,父亲反而抱怨教会对他孩子不好,不来教会了。我们想帮助孩子也不小了,发现夫妻关系影响对孩子的帮助。我们和母亲聊天,希望丈夫能和她一起打工,才50出头,每天躺着。妻子说习惯了改变不了。所以,孩子和父亲在老家,父亲消极影响孩子,孩子也不来教会,不信。妻子春节回家,面对丈夫和孩子无能为力。如何帮助妻子和丈夫沟通:赚钱养家? 这是不是重点?

小白老师回答:

确实,这个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是有问题的,拦阻孩子信仰和改善抑郁状况,消极,懒散……目前的问题我觉得是如何能继续改善孩子的情况,让他能离开老家,继续回归到正常的教会生活,毕竟大一的男生,也近20岁了,如果一直在老家待在家里,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至于这个父亲所说的“教会对孩子不好”,也要深究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说的。是事实?还是他自己虚构的?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实,那我们也需要尽快地处理,以爱赢得回来。妻子这一次回家的重点是爱丈夫和儿子,以无声的见证赢得回来(彼前3:1),如果能劝动她的丈夫和她一起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同时带上儿子,恢复儿子的教会生活是再好不过的了,但如果丈夫仍坚持他自己的生活模式,则力求能带儿子出来(确实会很辛苦),与教会协商好,申请是否教会可以成立一个针对这对母子的服侍团队,在经济、陪伴、帮补上给这对母子提供辅导和支持,让孩子的抑郁情况能够持续好转。

学员:

就辅导非信徒的话,除了讲解福音信息,还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帮助他们?

小白老师回答:

你好Jean姊妹,圣经辅导事工当然也可以服侍非信徒,然而服侍的焦点或目的一定是围绕着“传福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非常生硬地向对方讲解福音,我们要做的是带领他/她“尝到主恩的滋味”,也就是让他尝到以属神的智慧去应对他/她当前的处境是多么的美好,进而让他愿意深入地了解福音,了解教会生活,了解《圣经》……我之前写了一个系列的文章“写给帮助者”,里面有一个主题与此有关,Jean姊妹如果感兴趣可以去阅读一下:

/2021/06/unbelievers/

学员:

有一个原本不信主的姊妹,遇到情感问题产生心理状况来到我们教会,然后牧师给她做圣经辅导,她刚开始来的时候有好转,也有热心的姊妹带着她聚会灵修,她很快受洗,但后来不久她又因为感情问题跌倒,也不来教教会。后来MS让我去跟进看能不能有转机,一方面因为她被安排在我带领的小组,另一方牧师知道我在学习圣经辅导。

接下来我和小组的姊妹只是关心她,微信沟通或出来吃饭之类,后来她慢慢回来了,也参加小组和主日,算是有正常的信徒生活。但我一方面担心她对福音是否真正理解接受(从我和她沟通的情况来看),另一方面有其他姊妹还是带着她灵修(每天早晨6点的那种),有点律法主义的嫌疑。

所以我想问的是,我担心她目前好转的情况是治标不治本,是否应该等到合适的时机,从福音的基础开始,还有了解她真实的问题根源(因为我发现她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人际关系其实都是有问题的),找出相应的经文来医治她?

小白老师回答:

我个人完全认同你的判断;

过快的认信和受洗确实有对福音认识不够深入的“嫌疑”,当然了,我们不能以一个人信主的过程来去判断他/她信主的真实性(新约圣经中充满了一遇到耶稣就宣称相信并经历医治之神级的人)。但如果遇到这样后续问题不断的信徒,我们可以思考(甚至必须思考的一个点)就是他/她是否真的信了(否则为何又“随流失去”了?)

现在通过微信的沟通和吃饭的交流建立起了彼此信任的关系是非常宝贵的,接下来要带领她一步一步地了解福音的内涵,并将福音与她的生命进行对话,我推荐使用John Piper的“福音六点”,每次和她分享一点,然后讨论这一点是如何在她的生命中体现的。渐进地让她认识到福音的美好和宝贵,让她对她起初过快就走完了的“认信之路”有一次细致的“复盘”。

关于现在的灵修,如果她可以接受,对她有益,何乐不为呢?多一些让她接触神话语的机会总是好的;但如若成了一种“打卡”,一种强迫,完成不了甚至会被定罪,我觉得可能就她目前的情况来说,会有些挑战。另外的一点就是,这样的灵修可能没有办法非常及时且精准地将她所需要的经文带到她的生命中。当然了,《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都是神改变人的大能,但学习利未记与学习彼得前书总是能带给人不同的鼓励,提醒和关注点,不是吗?

很感恩姊妹考虑到了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和她自己的人际关系等角度,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也都可以放在“福音六点”中讨论,比如,罪的影响就包括了父母以不符合《圣经》的方式教养他们的子女,帮助她认识到这是罪的后果;而她如何在因为认识福音的基础上逐渐“脱下旧人”,“穿上新人”则可以鼓励她调整以往比如“讨好人”,“对人有恐惧”或“对人总是提防”的错误的人际模式,转而更新为荣耀神的人际模式。其实就是渐进地成圣。

学员:

姊妹的丈夫多年来几次出轨,公公婆婆一方面说丈夫不对,一方面也会怪姊妹做的不好留不住丈夫的心,姊妹很伤心,丈夫向姊妹认错了,不想离婚,但姊妹觉得自己受伤受够了,而且丈夫也没有信仰,就很想离开这个婚姻了,但基于在北京一个单亲妈妈带孩子生活的不容易,她又不敢离婚。现状是家务照做,对丈夫、公婆不冷不热,也不再去关注丈夫是否又有出轨,基本不与丈夫过夫妻生活,执着于祷告求主带她离开这个婚姻,求了五年,认识这位姊妹的一年以来她常常问我为什么主不带她离开。有其她姊妹告诉她,既然丈夫不再出轨,就要接纳丈夫,姊妹说她越来越反感这种教导,说教导她的人根本体会不到她受得伤害有多深。 请问我应该如何服侍她呢?

小白老师回答:

你好,我们在线上稍微回答过这个问题,现在看到文字版的背景介绍,我觉得我们可以补充一些内容进去:

首先,要充分共情(虽然这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但体现的是“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的概念)这个姊妹,毕竟,要与一个多次出轨的不信的丈夫住在一个屋檐下,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又是多么的无奈,委屈,憋屈和怀恨。教会需要及时的关怀、慰问、辅导、陪伴、教导和供应这个姊妹的需求。比起冷冰冰的“《圣经》如是说的命令”,无声的陪伴和叹息可能会让她感到被理解和关怀……

坦白来讲,这个姊妹的功课都很“艰难”,这其中包括:饶恕、和解、爱和服侍以及有智慧的做出符合《圣经》的决定……相信我,每一个词都会从这个姊妹的生命中扒一层皮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姊妹会执着于问“上帝为什么不带她离开这段婚姻”的原因,毕竟一走了之,干脆“弃考”比硬着头皮去应对和直面要更轻松容易,不是吗?但这也是教会需要充分介入到她的生命中的原因,因为真的很难。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丈夫真实悔改,停止了一切的婚外情,重归婚姻和家庭,不愿“离开”(林前7:15),那么我们要陪伴姊妹进行饶恕、和解、委身于婚姻家庭、成为这一家的见证、得回不信的丈夫(彼前3:1)。我个人认为“饶恕”和“不记恨”可能是当前最大的拦阻。

但如若后期发现丈夫仍有婚外情,屡教不改,我个人认为姊妹有离开这段婚姻的权利,为了自己和孩子的缘故远离这个实际上已经“离开”或“不在场”的丈夫(太5:32)。

但整个过程中,无论在什么样的“可能”中,我们都要致力于以讨神喜悦的方式去应对,或是放下怀恨,重新接纳;或是保护好自己和孩子,清楚地判断对方是否仍旧犯罪等。

求主赐这个姊妹智慧、能力、勇气和盼望!

学员:

妻子因信仰问题,工作被单位停职,现在丈夫不允许妻子在家跟孩子一起读经,不允许妻子孩子周末聚会,不允许孩子上基督化学校教育,在此种状态下,妻子如何顺服丈夫。

小白老师回答:

你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我相信,在末世的时候,这也会是一种层出不穷的情况,就是信徒越来越被这个世界视为“异类”,因为他们在恨我们之前就已经恨了基督(约15:18)。所以,当这样火一样的试炼临到的时候,不能以为是经历了一些“非常”的事(彼前4:12),反而要以基督受苦的心志作为兵器去应对。

对这个姊妹而言,情况就是如此,工作因为信仰的缘故被影响,家庭当中同样也是如此,内忧外患,真的需要神亲自的怜悯、安慰和引导。

我不确定这个丈夫是不是信主(大概率不信主),因而他考虑问题的方式和这个妻子是不一样的,他是以利益的得失为是否可以做某事的标准,而我们以荣耀神,顺服神为主;两下比较,就会有冲突。

妻子的顺服是上帝在起初创造婚姻时就为姊妹们所设定的角色和职分;在彼前3:1那里,一些版本的中文圣经有“照样”两个字,也就是“照样,做妻子的要顺服丈夫。这样,即使丈夫不信从真道,也会因为看见妻子贞洁和敬虔的品行而被无声地感化。”(当代译本)这里的“照样”指的是“照基督的样”,也就是说,我们都要和基督一样,出于对神的荣耀的高举,和对祂智慧之目的和计划的热爱而选择顺服,虽然我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神的目的和计划。可见,对丈夫的顺服是对神的顺服,对神荣耀的高举,对神智慧和计划的信靠……说到底,我们顺服的是神,不是人;对人的顺服要放在对神的顺服以下。如果对人的顺服要求我们不顺服神,那么不可以(徒4:19),反之,如果对神的顺服要求我们不顺服人,那么是可以的(细看教会历史的训导师我们就知道了)。

这里就存在一个“标准”的问题,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做了就是顺服神,什么事做了就是不顺服神;我认为《圣经》给了我们许多非常清晰的教导,帮助我们设定了一些“大的原则”(principles),比如“十诫”,比如福音书中耶稣的教导。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非常清楚,没有妥协的余地(如果丈夫要求妻子参加淫乱的活动,那么毫无余地!)在大的原则之下,有许多的细节是“衍生”出来的,针对这些细节,我们就需要以《圣经》全备的教导来分辨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比如,不允许在家里和孩子读经是否表明他非常严厉且坚定地反对他们信主,如果是,我们无法妥协,我们还是要祷告,读经,过信仰的生活,即使他歇斯底里,甚至大打出手……但如果他只是暂时的“心烦”,因妻子丢了工作的事情而“见不得”这样的信仰行为,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时间、场所、模式来过信仰生活,并最终能以这样无声的见证将他的回来(彼前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