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不要随心所欲

偶像崇拜的核心是缺乏对神的信靠。这里有一个底线性的问题:你是要敬拜神、跟随神、信靠神?还是要紧紧抓着自己的偶像,并围绕着它们去建立你自己的世界?我们会去神以外的其他地方,依附于神以外的事物、人物和环境,以获得安全感。不只是不信神的人不信神,很多时候,连我们这些所谓的信徒也不是真的信靠祂。

我们对神的信靠总是如此轻易且迅速地偏离。我们的信靠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并将其放回到正确的位置上。我们的信靠若偏离了神,那它就不会朝着神的方向漂移,它总是远离神,漂到偶像那里。你若不全然信靠神,这不仅会影响你与神的关系,还会影响你对待妻子和孩子的方式,也会影响你对健康问题和经济财务问题的反应。

那么,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在想的是什么,你在心里对自己说了什么,这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请记住:偶像是任何比神更能抓住我们的心灵、思想和情感的人、事、物。

当我们谈论内心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7)

如果我们要认真处理那些可能导致犯罪的私欲,我们就需要追溯到内心。但是,当我继续使用“心”这个字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把之前对“心”的所有定义,都从脑海中清除掉。在我们的文化中,尤其在电视、电影、音乐和流行文字中,“心”被描述成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个你可以信赖的地方。

想想看。几乎每一部霍尔马克(Hallmark)制作的电视或电影中,每每到了关键的场景,那个主角,无论是在客厅里,在农场里,或是靠着栅栏,他/她都会被问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你的心在对你说什么?”比如,一个女孩儿正在纠结要不要跟这个男孩在一起;或者,她要不要离开她所熟悉的一切,接受纽约的那份好工作。这时,她的母亲或者她最好的朋友会对她说什么呢?

“听从你的内心。”

但这是错的,绝对是错的!好莱坞完全弄错了,而且还给了我们一个全世界最糟糕的建议。但这个建议听起来似乎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它迎合了我们的肉体,迎合了我们人类的理性。但并不是只有好莱坞在进行这种“相信你的心”的“虚假宣传”。打开收音机,你会持续不断地听到同样的谬论。我们许多的音乐其实都围绕着这个主题。

但《圣经》教导我们说,你的心会让你陷入罪恶的深渊,远离神。因此,不要听这些媒体的谎言。因为正如先知耶利米提醒我们的:“人心······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17:9)。

引导你的心,保守你的心,但不要跟随你的心

“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凭智慧行事的,必蒙拯救。”(箴言28:26)

这个世界一直在指引我们回到自己的内心,《圣经》其实也是这样做的。但这里的不同之处在于:《圣经》指引我们回到内心的目的与这个世界的目的截然不同。《圣经》告诉我们要把心引向神的道路。要到你的内心深处去检查它、引导它,但不要跟随它。要到那里掌控它。不要去那里“听命”,而是去那里“宣讲”,将神话语中的真理宣讲出来。

耶利米书17章9节那里教导我们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如果这就是你内心的真实景况,那么你该如何与它互动呢?跟随它?听从它?我可不这么认为。《箴言》书列出了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心做的三件事:引导它,守护它,但不要跟随它。

首先,箴言书23章19节那里说:“我儿,你当听,当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因此,要“引导”它。虽然这个世界想让你相信你的心是你无法掌控的东西,但神却说要引导它。

其次,箴言书4章23节那里还警告我们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你的心如何,你也就如何。所以要“保守”它,掌控它,引导它。在各样的处境中,找到神的话语是怎么说的,无论你的感觉如何,也无论你是否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将你的心转向神话语所说的方向。然后对它说:“我的心啊!听着!我们要走神的道路。我不再听你的了,我也不再跟随你了。现在,我要引导你。如果有必要的话,不管你如何歇斯底里,我都会拽着你朝着神话语的方向前行。”

最后,箴言书28章26节那里还说:“心中自是的,便是······”电视电影明星吗?当然不是!“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凭智慧行事的,必蒙拯救。”因此,要引导它,保守它,但不要相信或跟随它。看清楚了,你的心并不是你最好的朋友。那藉着祂自己的话语向你说话的耶稣基督,祂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事实上,《圣经》告诉我们要对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同时对神的话语保持一种强烈的敬仰和感激,要坚定不移地顺服神的话语。因此,不妨问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神的话是怎么说的?”总之,不要听从你自己的内心。你的内心会告诉你说:“快逃跑吧!这一点都不好玩儿!这也太难了!”。或者,它会怂恿你说:“去吧!这就是你想要的。这肯定会让你快乐的!”这就是我们当今文化的现状。每个人都在跟随着自己的内心,结果弄得一团糟。听从自己的内心,会让你从一段关系跳向另一段关系,从一份工作换成另一份工作,从一场灾难走入另一场灾难,似乎一眼望不到头。因此,要引导你的心,保守你的心,但不要跟随你的心。

你的心是“处理中心”

那么,为什么人心会如此混乱,并且如此容易受偶像的迷惑呢?我想给你两个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你的心如此容易受偶像的迷惑。我们将在本章讨论第一个原因,在第十章中讨论另一个原因。我们之所以如此容易受偶像影响的第一个原因是:你的心是你的处理和分类中心,既会影响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也会影响你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请提前看一下本章后半章中的“我们是如何应对各样的生活事件的?”这张图,让我来解释一下这个图的含义。

刺激(stimuli):你无法阻止各样的生活事件在你的周围发生

让我们先从“刺激”开始,然后顺时针绕着这个圆圈进行讨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总会有各样的事情发生。你无法阻止各样的生活事件在你的周围发生,神也没有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泡沫或者修道院中。不管你喜不喜欢,各样的生活事件总会在你身边不停地发生。人们会伤害你,最好的朋友会抛弃你,你的健康也会出问题,经历财务上的困难,丢掉工作。总会有一些事发生,而且是没完没了地发生。

思考(thinking): 你的心从未停止过对一切事物的理解和解释

那么,面对着各样的生活事件,你会怎么做呢?圆圈上的下一步是“思考”。事实上,你的心从未停止过思考,从未停止过试图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因为我们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所以我们天生就是“解释者”。我们不是狗、孔雀或豚鼠。当各样的事情发生时,这些动物可能只是翻个身、挠挠痒痒、打个哈欠。然后,该吃吃,该睡睡,该干嘛干嘛。但人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的,所以我们不满足于只是吃饭、睡觉和繁衍后代。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以及这个叫做生命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总之,我们的内心从未停止过对一切事物的理解和解释。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总会说出一些非常滑稽可笑的话。通常,他们说的话之所以很好笑,是因为他们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不过这也证明了:他们的小脑袋一直在处理着周围发生的事,并试图进行理解。当我的爷爷过世后,奶奶搬到了我爸妈家。不久之后,我们带着当时只有三岁的大女儿劳伦去那里过节,顺便探访老人家。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总会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交谈甚欢,劳伦则静静地坐着,全神贯注地听着。虽然我们没有和她说话,但她却留意到了我们讨论的内容。有一次,我们和奶奶聊到爷爷不在她的身边,她有多难过。还有一次,我们聊到了她没有车,但似乎没有人在意这件事,因为她以前也没有车。每次都是爷爷开车接送她。我们也谈到了,我们一家人因为知道爷爷在天堂,因此有了平安和喜乐。后来,有一天晚上,当我亲吻劳伦的额头,向她道晚安并帮她盖好被子时,她突然说:“我们需要为奶奶祷告,因为爷爷去世的时候把车也带到了天堂。”

你看,她小小的脑袋和心灵正试图把她所听到的一切都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她正在把这些“碎片”都拼凑在一起,以一个三岁大的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进行理解。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也在不停地尝试着把所有的碎片都拼凑起来。我们可不满足于把一盒子拼图扔在桌子上不管,我们想弄明白它。我们想知道它们是如何拼凑起来的。

可问题是,就像我的女儿一样,我们并不总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请注意,在下面的图中,我在“思考”的周围画了一颗心。这其实就是《圣经》所教导的。当《圣经》谈到“心”时,它说的就是“思考”,包括我们的欲望、意志、动机,也就是你认为你到底是谁,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对自己说了什么。

但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其实每天都在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不断地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各样的评估、评价和思考。你会对自己说:“这不公平。这没有道理。神现在在哪呢?”或者,你会对自己说:“我应该得到比这更好的。这不应该发生。”再或者,你会说:“我受不了了。”总之,我们一直都在自言自语。这就是《圣经》所谈到的“心”的意思。

我们的心思意念就是《圣经》所说的“控制中心”,在《圣经》中,“心”和“心思意念”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在旧约圣经中就是如此的。当《圣经》谈到我们的情感时,它似乎把我们的情感放在了肠胃、肾脏等消化器官中。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会在情人节谈论“心”。但他们会谈论他们的肾。一个浪漫的以色列人会给他的爱人寄这么一张情人节贺卡,上面写着:“宝贝,你让我的肝颤抖,让我忍不住发抖。”他们把情感放在消化器官中,因为那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地方。我们只不过不习惯于思考内脏中的情感。我们不会说:“哇,你让我的大肠蠕动起来了!”我们通常不会这样想或这样说。但如果你仔细想想,把情感的位置放在肠胃中要比放在心里准确得多。当你对即将参加的考试、比赛或会议感到紧张时,你的哪个部位会有感觉?通常你的肠胃会有感觉,尤其是在你的胃里。

但《圣经》把心思意念放在了心里。箴言书23章7节说:“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我们也在箴言书4章23节那里读到了:“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这里所说的“心”就是你的想法,你的渴望。你有没有注意到,《圣经》非常频繁地提到了:要在心里对你自己讲话?因为你的心是你进行思考、信息处理和评估的地方。诗篇15篇1-2节那里也说道: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

此外,俄巴底亚书第3节那里说:

······你因狂傲自欺,心里说:谁能将我拉下地去呢?

我们对自己所说的想法都是在心里说的。心是我们思考、交谈、整理和解释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地方。我们做我们所做的,是因为我们想要我们想要的;我们之所以想要我们想要的,是因为我们思考了我们所思考的东西。可见,我们的行为源于我们的内心。因此,心才是我们的“控制中心”。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犯罪时,绝不是偶然的。当你看不到内心的景况时,罪可能看起来就是随机的,但从来都没有随机的罪,没有随意的暴行,没有随意爆发的愤怒,没有随意逃离的恐惧,没有随意泛滥的眼泪。这都不是偶然的。事实上,在你有所感受并付诸行动之前,你的内心早已有所想法了。

情绪(emotions):你的感受源于你的思考

你无法阻止周围各样事物的发生,而且你的内心也从未停止过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解释,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第三步——你的感受源于你的思考。换言之,根据你所思考的内容,你开始感到恐惧、焦虑、担忧、抑郁、嫉妒或愤怒。思想是滋养情绪的燃料。这二者并不是割裂的,我们的感受源于我们的思考。

我知道,有些时候,人们会因为某些“器质性的原因”而感到抑郁,感到有一种乌云密布、笼罩生命的感觉。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这样的情况。《圣经》在诗篇七十七和八十八篇提到了那种清教徒所说的“灵魂的黑暗”(dark night of the soul),在这种情况下,敬虔的人们会经历漫长而可怕的黑暗。这些人爱神,并且紧紧依靠祂的话,他们会对神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诗篇139:23-24)。神掌管着一切,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祂都允许他们经历这么一段黑暗的时光。我曾见过非常敬虔和灵命成熟的人经历过这种情况。因此,读完这本书后,千万不要跳起来指责你认识的,某个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的人,对他们妄假批判地说:“长大点吧!在基督里长大成熟一点!好好读读祂的话语,别再吃那些药物了。”

我在这里说的是一般性的情况,因为我们的文化通常都会立即把药物作为第一选项,而不是想:“等等······我的内心是不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处理?”事实上,许多人都可以通过询问自己的内心而得到很大的帮助,因为立即服用药物的危险在于,他们可能会立即感觉好多了,然后就说:“我现在没事了。我不需要通过圣经辅导或基于圣经的反省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正是我们要避免的一种应对模式,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斯科蒂·史密斯在他的《恩典的统治》(The Reign of Grace)一书中是这样说的:

仔细留意那些发展到近乎神经质的情绪,这是识别特定偶像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偶然的爆发,还是长期的一种生活模式,这些夸张的情绪都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偶像崇拜的大教堂”。在面对这种强烈的情绪时,我们要问自己的主要问题是:“除了耶稣和祂选择赐给我的东西之外,我认为我还必须拥有什么?是否有些人、事、物对我来说‘太过重要’了?”当愤怒失控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些事物拦阻了我,使我无法得到那些我认为的‘必需品’,但其实并不那么‘必需’?比如婚姻、孩子、成功、博士学位、唱片合约?”如果恐惧威胁着你,那么请问问自己:“被恐惧威胁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些我认为必要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必要的东西?比如我的年薪、我的生活、我的外貌,或者我的名誉?”同样的,如果你感到绝望,那么请思考:“我失去了什么我认为至关重要,但实际上并不那么至关重要的东西?比如球队的首发位置、配偶的认可、父母、把高尔夫球打出去三百码的能力,或者毫无皱纹的脸?①

情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追溯到各样情绪的背后,发现内心真实的景况。比如,什么会引起这种程度的情绪?情绪是心灵的“指示器”,可以提醒我们出现了什么问题。不妨把情绪想象成你心灵的嗅觉,你是不是经常会问身边的人说:“你闻到了吗?是不是有什么东西烧着了?”你看,我们的嗅觉会提醒我们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样的,我们的情绪也会提醒我们——我们的内心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喜欢吃金枪鱼。我以前经常吃金枪鱼,直接从罐子里拿出来吃,不加蛋黄酱,不加调味料,就吃金枪鱼。通常我会打开一个金枪鱼罐头,把里面的汤汁倒在水槽里,然后开吃。但我妻子讨厌金枪鱼,甚至讨厌它的味道。所以在我吃完金枪鱼后,她总要把水槽冲洗干净。她甚至不想让我把吃完的罐头扔进厨房的垃圾桶里。我必须把它扔得远远的。有一天,我妻子从家里给我打电话说:“亲爱的,你是不是把金枪鱼的空罐头扔到厨房的垃圾桶里了?或者,是不是把金枪鱼的汤汁溅出来了?我们都快被臭死了,我是说,家里臭气熏天,就像臭死鱼或者有什么东西腐烂了一样。”

由于当时我们是在家中进行家庭教学,妻子告诉我说,因为那股臭味,孩子们甚至不能在家里学习,他们因为那股臭味而无法思考。

我说:“不对呀!我最近没吃金枪鱼呀!我也肯定没有溅出去过。”

于是,她清理了冰箱,但还是没有找到臭味的来源。她甚至把冰箱里的储物格都拿了出来,想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掉到格子下面了。但还是什么都没有找到。

我们就是弄不明白臭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我那段时间在阁楼里放了一些除蚁剂,我猜想,或许这些蚂蚁钻进了房子里,然后被毒死在了墙里。但我转念又想,“死蚂蚁又不会发臭。”于是,我又想,也许是一只花栗鼠或松鼠不小心吃了一些毒药,爬进了我们的房子里,然后死了,但问题是,这种臭味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我一般都会在下午五点左右回家,我说:“我什么都没有闻到啊!”但我的家人说,明明之前有很浓的味道。

然后,有那么一天,当我在家的时候,那股臭味又出现了,有人尖叫着说:“它在这里,在这里,站在厨房里就能闻到!”我赶紧过去闻了闻,确实有一股臭味,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味道。”

有人告诉我们说,可能是阁楼上的霉菌发出的味道,于是,我穿上装备,准备进行一件我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爬过阁楼。像我们家这样的阁楼,人是不能正常走路的,只能在横梁上爬行,尽量不把天花板踩穿。阁楼的气温很高,在一堆隔温材料里,我当时都要烧起来了,我一只手拿着扫帚,一只手拿着一个小食品袋和一个手电筒,慢慢地爬行,我想,如果我真的找到了什么死掉的东西,就可以装进袋子里。但什么都没有找到,没有霉菌,也没有任何动物的尸体。

最后,终于真相大白了!就在几天后,当我站在一个踩步凳上要给厨房更换天花板上的灯泡时,发现灯罩居然热得可以在上面煎鸡蛋了。于是我把灯罩取下来,开始拧下那颗烧坏了的灯泡,但它实在太烫了,我根本不敢碰它。然后,我仔细看了一眼烧坏了的灯泡。原来的白色现在变成了烟熏的黄褐色。就在那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把一颗七十瓦的灯泡装进了只能装四十瓦的灯泡的灯具里。灯具上的小贴纸写着,最大功率为四十瓦,但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可以忽略的建议。我喜欢亮一点。所以几周前,我把较低瓦数的灯泡换成了七十瓦的灯泡,换完灯泡后,我们一家都站在一旁感叹确实亮了好多。我们家的厨房亮得可以让飞机降落了。

但是,危险和麻烦其实一直都在潜伏着。因为三个灯泡底座周围的塑料模具实际上正在融化。而我们久久无法定位的臭味其实正是塑料和电器元件烧焦的味道。换言之,我们那段时间一直都生活在危险之中,而且都是我们的错。我们一直把塑料和电器元件燃烧的臭味归咎于蚂蚁、霉菌和死老鼠,其实“我”才是罪魁祸首。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我才是问题的根源。

事实上,我们的内心也是一样的。情绪向我们发出了信号,预试着一些问题的存在,于是我们开始四处寻找,责备他人,责怪环境,但其实问题就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可问题是,当我们事奉我们自己的偶像时,它们确实会在某种程度上取悦我们,似乎生活变得更加“光明”了。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那种生命四周烧焦了的死亡气息,其实是出了问题的征兆。明明已经有麻烦了,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其实是我们的偶像在作怪。我们的偶像才是各样问题的根源。

行为(actions):很少是离奇古怪的

你无法阻止周围各样事物的发生。你的内心会持续不断地想要理解它;你的情感会受你的思考的影响,然后,你就会行动起来。这意味着:你的行为很少是离奇古怪的。面对着各样行为上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很快就会给出一些怪异的解释,比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多重人格障碍等。但你的行为很少是离奇古怪的。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内心里发生着什么,以及你是如何解释生活的,那么你就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再说一遍,你的行为很少是离奇古怪的。你的行为直接源于你的所思和所感。

性格(character):由你内心的模式所塑造

如果你的思维、情感和行为(T.E.A.)持续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那么你的性格最终会被你内心主导的模式所塑造。

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刻都会生气。但你可能认识这么一个男人或女人,你会把他/她形容为“愤怒的男人”或“愤怒的女人”。这个人经常生气,而且长期以往都是这样的,以至于这已经成了他的思维模式、他的感觉方式,然后是他的行为定式。因此,当某种情况出现时,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触发点,他就会开始愤怒式的思考、感受和行动,然后,“砰”的一声!忿怒的行为模式就会出现,他就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控制不了!”

他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愤怒来到太直接了,它已经根植于他的本性之中。这已成为了一种根植于他性格之中的习惯。但对于基督徒来说,这绝不是真的。我们需要主攻和开始发力的地方,是回到起点。因此,不妨扪心自问:你是如何处理生活的信息的?你是如何解释各样的事情的?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在想什么?你的要求是什么?你在敬拜什么?除了神以外,你还紧紧抓住了什么?

你的愤怒当然不是你的本性。但是,当你朝着同一个方向,也就是从你的内心到你的行为和态度,走出了一条已然成形了的路径时,那么这就会成为你的个性特征。

如果在神和祂宝贵的福音之外的任何事物成了你的异象,如果其他任何事物开始主宰你的心灵,你就会发现自己深陷困境。你会感到沮丧。你会感到恐惧。你会想:“为什么神不帮助我得到我所需要的东西呢?我很焦虑,没有安全感。我需要神的帮助!”但如果你的异象不是神,如果神以外的事物占据了你内心的主导地位,那祂就会拦阻你,会让你沮丧。这才是我们要检视的地方。从这里开始!祈求神亲自帮助你!你可以向神祷告说:

主啊!我祈求祢为我做一次“心灵的手术”,让我能像祢一样,看到我内心真实的景况。主啊!我祈求祢揭露我心中的偶像。主啊!我不想去只是倾听我自己的心声。我不想去跟随、顺从或信靠我自己的内心。神啊!请祢让我看到我内心真实的境况,这样,我就能把它引到祢的道路上,这样我就能引导它、保守它,而且不会信靠它。主啊!我要信靠祢。赦免我以前相信了其他的事物,背离了祢。主啊!带我回家!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门!

“我们是如何应对各样的生活事件的?”

心灵的压力②

一个关于听从内心会带来什么后果的例子

惊恐发作还是恐慌的回报?

让我来举一个例子,并说明我们的思考如何滋养和助长了我们的情绪,以至于反过来又被情绪罪恶地辖制了。在我们现今的世界中,人们会把那种突如其来、使人瘫痪的恐惧称为惊恐发作(panic attack)。说实话,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可没听说过这个词,最多了也只是说“被吓死了”。现在,我们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标签,这让它听起来像是从来都没有人处理过类似的事情似的,我们也会这么想:“嗯,神的话语并没有提到过惊恐发作。”这其实就是给所有事物“重新贴标签”的问题所在。根据这个标签,我们可能会如此搪塞地说:“嗯,这是一次惊恐发作。”说得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突然跳到了你身上一样,好像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这里,我想给你一个比“惊恐发作”更好的词,那就是“恐慌的回报”(panic payback),或者“恐慌的工价”(panic paycheck)。这个词指的是在惊恐发作之前,你心里一直所想、所要、所渴望、和所焦虑的一切的顶点,就是最终的爆发。我并不是说这种感觉不像是一次突然的发作。我知道它确实是突然发作的,因为它来得很突然,并且来势凶猛,让人招架不住,而且我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在想什么。也许,从你很小的时候,你一直都在思想的东西已经在你的里面积累起来了,包括你一直在告诉自己的东西,你一直在处理生活事件的方式,以及你一直在解释各样事物的方式。而现在,为了应对痛苦的离婚或其他被拒绝的经历,你从小到大所思想的一切突然使你的系统超载了。换言之,你之前处理生活的方式已经无法应对了,并且已经积累到了你的情绪再也无法承受的地步,然后,“嘭!”的一声!你的恐慌就全面爆发了。

保持足够的怜悯心,称其为“罪中的恐惧”

我想,我们能做的,最有怜悯心的事,可能就是拨开各样的困惑和心理说辞,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是你一直思考的东西长时间滋养了你的情绪,导致它们最终在惊恐中爆发。我并不是在轻描淡写地谈论这个问题。我也并不是在说:“这只不过是过去的那种‘吓死人了’的情况。跪下来认罪悔改就好。别再害怕了。”我要说的是,我们能为经历这种情况的人所做的,最有爱的事,就是帮助他们明白,这不是什么怪事。我们必须按照《圣经》的教导来称呼它,并从中找到真正的盼望。事实上,当你按照《圣经》的教导来称呼它时,你就可以追溯到内心的深处,并且开始解开那团乱麻。你可能无法理解导致这个情况的所有原因,但你可以开始把这些碎片拆开,然后说:“让我们弄清楚你一直都在对自己说些什么,你一直想要什么,你一直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事件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几乎总是会发现,你解释事物和处理事物的方式把神排除在外了,或者说,把祂推得太远了,以至于祂不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

基督徒也可能和其他人一样,在处理生活中的各样事物时,会忽略神和祂的话语。我们去教堂聚会,唱诗,见证神的权能、良善、怜悯和大能。然而,当我们在周一早上出去应对生活中的各样事物时,却没有把这些伟大的真理带到我们的个人的处境中。就好像敬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似的,只有在周日才会进行,并且这个部分很少会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那些真实的伤害对话。因此,我们的争战就在于:要把有关“神是谁”的真理,以及祂的话语运用到此时此地的,挣扎的处境中。

在问题中看到神

你必须在问题中看到神。所以,不要再说这是什么惊恐发作,也不要说你的情绪不正常。因为你刚刚就证明了它们是可以按照神所设计的方式运行和工作的,只不过它们正在“支付”你长期以来投资到“某个账户”中的,所有错误的想法。如果你长时间地思考某件事,并且足够大声地不断对着自己重复你的心声,那你的情绪就会爆发,把你打倒在地,然后让惊恐这个胖子坐在你的胸口。你气喘吁吁地说:“我快喘不过气来了。发生了什么?快把他弄走!”但你才是制造惊恐的那个人,是你把他喂养的这么胖。你现在似乎有一种像相扑运动员那么大的恐惧在榨取着你的生命,但它却始于你自己的思考。

所以现在,你必须要让他开始“节食”。

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他瘦下来,并且从你的胸口上把他滚下来,那就是切断他的“食物供给”,也就是你错误的思维。

记住,你所思考的东西会滋养你的情绪。

附录:
① Scotty Smith, The Reign of Grace (New York: Howard Books, 2003), 160–61.
② Concept by Jay Adams, refined and developed by Lou Priolo.

本书由CFM机构经作者联络出版社获得翻译许可并授权刊登。受版权保护。仅供个人使用,不要置于其他网络、公众号或制作有声书。

本书是《福音的背叛——用隐蔽的偶像背叛福音》第九章

Picture of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布拉德·比格尼(Brad Bigney)是美国福音自由教会的牧师,毕业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圣经学院和哥伦比亚圣经神学院,拥有圣经教学学士学位和道学硕士学位。他是一名ACBC(认证圣经辅导协会)认证的圣经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