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辅导员应对世俗心理学的策略
在我们展开地方教会的辅导实践时,作为圣经辅导员,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各样的心理学理论、方法,以及要与各类心理学从业人员进行互动。下文将从“圣经辅导员自身如何应对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圣经辅导员如何应对‘基督徒心理咨询师’”这两个角度进行实践建议的提出。
一、圣经辅导员自身如何应对世俗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
作为圣经辅导员,我们可以通过“认识-拆解-查验-回应”这一模型来对世俗心理学的理论及辅导方法做出回应。
1、“认识”
对于要应对的世俗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圣经辅导员首先要对其内容尽可能有一种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它的性质,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代表人物,以及现阶段对教会辅导事工的影响等。正如箴言书18:13那里所说的:“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因此,在作出具体的回应之前,我们需要对特定的世俗心理学理论及方法有深入的了解。
(1)首先是对“性质”的认识:所要认识的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到底是一种实证研究得出的科研结论,还是某种未经证实的说法(伪心理学)。实证研究得出的心理学科研结论通常基于系统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其可靠性和科学性较高。与之相对的,伪心理学则是指那些缺乏科学依据、基于个人经验、坊间传闻或主观臆断的心理学说法或结论。因此,圣经辅导员在面对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及说法时,需要对其性质进行准确的判断,以避免受到伪心理学的影响,保持对科学心理学的尊重。例如:
- 实证研究得出的科研结论:“怀孕9周后······胎儿已经能够对声音作出反应。子宫内的微音器记录显示,胎儿已经能够感受到母亲的声音,虽然从体内听来是那么低沉、含混不清(Ecklund-Flores, 1992)······在子宫里,从怀孕后的第33周到第37周,他们就很喜欢听(由心率显示)母亲每天给他们朗诵诗歌。”①
- 某种未经证实的说法(伪心理学):出生的头几分钟决定了后续亲子关系的质量;0-3岁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轨迹;得到了父母鼓励的儿童会比其他儿童走路更早;
(2)其次是对“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的认识:追溯和了解所要认识的世俗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在了解特定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的性质之后,圣经辅导员还需进一步审视其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因为世俗心理学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对心理现象认知的变迁和改变。进一步审视其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可以帮助圣经辅导员全面且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理论思想的发展轨迹、脉络、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所受的影响等。例如:
-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将“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与”行为疗法“(Behavioral Therapy)相结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简单来说,行为疗法的核心在于以“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通过控制外界刺激,使个体的反应(行为)得到改善。1970年后,行为主义者开始意识到纯粹的行为疗法过于简单,于是逐渐将部分的认知疗法技术纳入自己的疗法体系中,形成认知行为疗法。随着时间的推移,CBT不断发展和演变,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和变体,如正念认知行为疗法(MBCT)、边际认知行为疗法(DBT)等。
(3)对“代表人物”的认识:充分了解所要认识的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以及其个人思想发展的轨迹,这对于我们理解特定的心理学理论及方法也会有所帮助。事实上,了解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理解其内涵和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代表人物往往承载着特定理论或方法的核心思想,并通过其个人思想发展的轨迹展现出该理论或方法的演变过程。通过深入了解代表人物的生平、个人思想发展历程和学术成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的形成背景、受到的影响以及理论核心的演变过程等。例如:
-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成长在一个基督徒家庭中,然而,他的宗教热忱在他去往中国的一次短宣后消失殆尽,在中国,罗杰斯结识了一些极端自由派神学家,并接受了他们的自由神学思想。随后他选择弃绝他幼年的信仰,开始走上了自由派人本主义的道路。② 他在这一时期的日记中写到——“我已经变了,我现在只追求逻辑和真理,我想知道什么是最真实的,无论这样的真实会不会让我成为基督徒都无所谓”。③ 罗杰斯接着进入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进修(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当时的纽约协和神学院是公认的自由派神学思想之地。毕业后,罗杰斯在一间教会全职服侍了一段时间,随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在这之后,他开始跟随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大师约翰·德威(John Dewey),并开始了他自己的心理学生涯。至此之后,在他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他很少提及有关信仰的主题,直至在他生命的晚期,才增加了一些关于“神秘体验”的讨论。因此,可以说,自由派神学对于罗杰斯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自由派神学的信仰和价值观出发,才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尊严和成长,这与自由派神学对于人的尊严、自由和社会正义的关注密切相关。
(4)是对“实践效果及对辅导事工的影响”的认识:充分了解所要认识的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目前对辅导事工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子”。在当前中国教会的辅导领域,各式各样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应用于辅导实践中。因此,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特定理论或方法在现实辅导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它们对辅导事工所产生的影响。充分了解这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对“现实情况”有更好的掌握,为我们做出具体的回应提供信息。例如:
- 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的接受和运用。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那些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接受和推崇认知行为疗法,而那些以人本主义及存在主义为导向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接受东方神秘主义的信仰。④在众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似乎对教会辅导事工的影响最大。
如上所述,在圣经辅导员应对世俗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的实践中,首要的一步是对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深刻且全面的“认识”。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深刻且全面地了解了特定世俗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的性质、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代表人物、实践效果及对教会辅导事工的影响,我们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回应。通过“认识”,我们能够了解特定理论的来源、背景和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通过“认识”,我们能够建立起对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的基础理解,为后续的“拆解”、“查验”和“回应”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拆解”
也就是对所要回应的世俗心理学理论及方法进行剥丝抽茧般的“深加工”。换言之,要将此心理学理论及方法背后的“人论”、基本哲学假设、具体实操方法拆分开来。这么做的意义在于,细致的拆解可以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分别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基于《圣经》真理的具体回应。
在《现代心理学》(Modern Psychology)这本书中,斯坦顿·琼斯(Stanton Jones)和理查德·巴特曼(Richard Butman)就比较细致地从“融合主义”及“基督徒心理学家”的角度分解了几种主要世俗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技术。本书每一章都包括一个“拆解”的部分,即“描述性评析”(Descriptive Survey)其中包括对各个世俗心理学理论的“哲学假设”(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人格模型”(Model of personality)及“心理治疗模型”(Model of psychotherapy)的具体阐述和讨论。虽然地方教会的一般辅导同工可能并不需要像此书的两位作者一样,进行如此深刻且全面的拆解和分析,但我们其实也需要对于经常会接触到的世俗心理学理论及方法有一个尽可能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出具体的回应。就比如说:
总之,在“拆解”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将所要回应的世俗心理学理论及方法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分解。这意味着我们要彻底理解这些理论背后的人文观点、基本哲学假设、具体实践方法等方面。这种深度拆解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每个理论或方法的内涵,从而为我们基于《圣经》真理的具体回应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3、“查验”
事实上,《圣经》鼓励信徒根据神话语的真理对各样的知识及理论进行“查验”。比如,“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使徒行传17:11)。而信徒可以根据神话语的真理对各样的知识及理论进行“查验”的基础则在于,“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希伯来书4:12)。简单来说,“查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标准对世俗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审视。这种查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圣经》本身,将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与《圣经》真理进行比较和对照。《圣经》是基督信仰的根基,通过对《圣经》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找到评判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的标准。其次,正统神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查验途径,借助正统神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对特定世俗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进行评析。此外,圣经辅导员可以利用解经材料和其他相关的属灵资源进行“查验”,通过研读解经材料、神学著作以及其他相关属灵资源对其进行全面的查验和审视。
这种“查验”的意义和作用在于,使我们的回应“有理有据”。换言之,我们对于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的回应不应当是无凭无据的,或者说完全基于个人的感受,基于对心理学的排斥或接纳之情。通过对特定世俗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我们能够为我们的回应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支持。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对世俗心理学进行查验,即查验特定的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咨询的方法。
(1)查验理论:对于理论,要将理论背后的人论及哲学假设与《圣经》的真理相比对,尤其是这几个关键问题的回答:人的本质、价值、活着的目的、意义是什么(人论);问题出自哪里(罪及罪所带来的各样影响?遗传?童年经历?环境?);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荣神益人?实现自我?顿悟?)。举例来说,对于“人的本质和意义”这一主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圣经》中关于上帝按照祂的形象和样式造人,以及有关“人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教导来进行查验。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造的,这意味着人有无限的价值和尊严,其存在的目的是与上帝建立关系,以祂为乐,并荣耀祂。因此,任何与这一真理相悖的心理学理论都需要被质疑和审视。具体而言,可以进行以下的比对和查验:(2)查验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具体的心理咨询或辅导的方法而言,要将世俗心理学理论背后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与《圣经》的真理相比对,尤其是这几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福音?药物?自我实现?);问题解决的资源和工具有哪些(神的话语、教会?世俗心理咨询?);具体可实操的辅导方法。具体而言,可以进行以下的比对和查验:
似乎相较于根据《圣经》真理、正统神学和教会传统对世俗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查验而言,对具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查验似乎更复杂一些。因为对于具体方法的查验不同于神学及头脑概念中的“思辨”,需要具体讨论辅导方法本身是否是符合《圣经》真理的。在对具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查验中,我们需要对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第一及第二步)、具体的运作机制(使用方法和流程)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加以分析。
4、“回应”
第四个步骤是“回应”,具体是指:圣经辅导员在经过“认识”、“拆解”和“查验”之后,对特定的世俗心理学理论、方法及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本身进行具体的回应,这样的回应既包括态度上,也包括具体的辅导实践上。这一步骤旨在将之前对心理学的“认识”、“拆解”和“查验”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以应对辅导事工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回应”意味着圣经辅导员需要根据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采取相应的辅导行动来应对信徒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问题。
就回应的内容而言,我们需要对世俗心理学的理论、辅导方法及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回应。
(1)首先对世俗心理学理论的回应:虽然圣经辅导员对于世俗心理学理论的回应更多的是“否定、批判和纠正”。但也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学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填充”的信息或者“挑战”了我们对于经文理解的情况,即挑战我们对特定经文的解释。亚当斯本人就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两个方式成为圣经辅导的“辅助”(useful adjunct):⑤
- 为了能够描述和说明问题,以具体详细的信息填充概括性的内容;
- 挑战人们对经文的错误理解,使人们重新研究经文。
从“填充”的角度来看,世俗心理学各样的理论和研究结论并不是“补充”了《圣经》缺乏的真理,而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客观的研究事实。当代心理学“包罗万象”,把许多原本并不属于严格心理学范畴的研究均涵盖进去。例如,一些心理学的研究其实可以归类为生物、生理、脑神经科学等研究领域。因而,有一些冠以“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比如胎儿发育周期、记忆规律、个体认知发展阶段、感觉现象(眼球)、脑科学(左右脑、神经中枢)等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严谨性和可靠性,同时,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我们受造奇妙可畏”(诗139:14)的理解。然而,即使对于这一类基于科学的研究结论,圣经辅导员也需要根据《圣经》的真理谨慎应对,不可将其作为圣经辅导的核心内容,似乎可以“补充”《圣经》的缺乏(只有福音才是神拯救的大能)。若需要使用这部分的信息,使其发挥描述、说明的作用,则可以将其作为特定《圣经》真理、教义或神学观点的支持信息。总之,不是“补充”,而是“填充”。
从“挑战解经”的角度来看。神的话语是全备的,只是我们对于神话语的解释是存在偏差的。世俗心理学虽不会(也不能)补充或纠正任何神话语的本身。但可能会挑战我们对于神话语的解释和阐述。这种情况曾在教会历史中真实出现过。公元1633年,伽利略被迫在罗马天主教教廷面前撤回了他支持“日心说”的言论,并被判为异端。这是因为他的观点被认为与《圣经》的解释相抵触,而当时天主教会控制着学术和宗教领域的话语权,因此伽利略被迫与教廷达成妥协。他被判为有罪,被禁止传授他的理论,并被软禁在家中,直至逝世。然而,他的理论最终为科学界所接受,而教会也在1992年承认了错误,宣布对伽利略的处理是错误的。
如上所述,圣经辅导员在回应世俗心理学理论的时候,更多的是否定、批判和纠正,但世俗心理学理论可能会从两个方面对圣经辅导事工产生影响,那就是“填充”和“挑战解经”。换言之,世俗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结论可能会为圣经辅导员提供丰富多样的,“填充性”的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辅导处境。除此以外,世俗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结论也可能挑战圣经辅导员对《圣经》真理的解释和阐述。需要圣经辅导员进行审慎的解释和回应。
(2)对世俗心理辅导方法的回应:就大部分心理辅导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而言,都是非《圣经》的。因此,许多圣经辅导员在听到任何与“心理学”相关的具体辅导方法时,都会“无条件地拒绝”,但这种回应之法确实有失偏颇。实际上,我们需要意识到:许多具体的辅导方法在本质上是“中性的”。因此,对于圣经辅导员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审慎地评估和应用这些具体的方法。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辅导方法都是“中性的”,一些所谓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法可能与基督信仰的价值观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或者在实践中可能会涉及一些不符合《圣经》原则的做法。以“家庭系统排列”为例,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家庭系统论”,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然而,一些家庭系统排列的做法可能涉及与“交鬼”类似的实践,也就是试图通过与亡者进行沟通或寻求亡者的指导来解决家庭问题。这与基督教的信仰原则完全相悖,因为《圣经》明确禁止与死者进行交流,并强调只有上帝才能指引我们的生活和家庭。再以“催眠”为例,尽管催眠在一些心理学领域中被用于治疗,但其背后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可能牵涉到超自然的力量,这与基督教信仰中对于神的独一性和神迹的观念相矛盾。此外,催眠可能会让个体处于一种受控制的状态,这也违背了《圣经》中对于个体意志自由的理解和尊重。对于这一类的心理辅导方法,也就是在其运作机制(使用方法和流程)上存在着明显“真理问题”的方法,圣经辅导员需要明确予以拒绝和抵制。
而对于其他一些本质上是“中性”的心理辅导方法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审视和回应。
(a)“替换”:圣经辅导员可以通过将世俗心理辅导方法的“学名”替换为《圣经》中相应的概念和说法。查看《圣经》,看看是否有“相对应的实践真理”,如若有,那我们就要选用《圣经》中的概念、表述和说法,而不是继续使用心理学的术语或“学名”。比如世俗心理学的“发现和改变消极自动思维”即“CBT”的辅导方法,就可以被《圣经》所强调的“心意更新而变化、心志改换一新、将心意夺回”(罗12:2;弗4:23;林后10:5)等概念所替换。同样的,家庭治疗中的“改变家庭成员沟通模式”也可以被《圣经》所强调的家人之间“言语带着和气,好像被盐调和”(西4:6),以及“用爱心说诚实话”(弗4:15)等教导所替换。替换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将具体的辅导方法重新放置于《圣经》真理的框架中进行使用,而不是完全从《圣经》整体的真理原则中抽离出来。
(b)“得回”:这其实是在挑战圣经辅导员的“属灵洁癖”,因为对于一批圣经辅导员而言,他们似乎总会“本能性地”排斥和拒绝任何“与心理学有染”的辅导方法和技巧。但事实上,这些方法和技巧并非心理学的产物,而是一些辅导事工应当“赎回”或“得回”的领域。这也要求圣经辅导员运用《圣经》中的原则和真理来审视和评判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对其进行甄别、修正或肯定。然后将一些《圣经》虽并未“一一对应”,但却在教会历史或基督教思想历史中早已存在或被使用的辅导方法和技巧重新纳入到现有的辅导事工和辅导实践中。
这里所说的“得回”与基督的“救赎”是两个概念:事实上,这个概念最好可以用利未记25:23-26的经文加以理解——“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在你们所得为业的全地,也要准人将地赎回。你的弟兄若渐渐穷乏,卖了几分地业,他至近的亲属就要来把弟兄所卖的赎回。若没有能给他赎回的,他自己渐渐富足,能够赎回。”《圣经》在这里谈到了“地的赎回”。这里的“赎回”所对应的希伯来文原词是“גָּאַל”(ga’al),音译为“ga’al”。这里的“赎回”并没有基督救赎罪人的含义,这里的意思是:从法律或归属权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将一些以前“卖出去”或者“丢失了”的土地,重新“得”回来。因此,不是说要“救赎”心理学的一些辅导方法,而是说,作为信徒个体,或者作为信徒整体,或者作为圣经辅导员而言,我们确实“丢掉了”许多的辅导土地和辅导领域,但就像利未记25:23那里所说的“地都是主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领域原本都应当为神的荣耀被耕作、被浇灌、开花和结果。但因为我们的疏忽、懒散、愚钝和小信,我们把许多的地土丢失了。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得回”!使之可以被用于属神的事工。
在具体的圣经辅导实践中,“得回”意味着我们要时常对我们的辅导对象、其他辅导从业人员进行解释和说明,或者说,我们需要用《圣经》的教导来说明我们对具体辅导方法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拿“咨访关系”来说。我们可能需要时常对其他人如此解释说:“是的,在圣经辅导中,我们当然也会关注、共情、真诚,但这些并不是人本主义疗法的‘原创’,事实上,《圣经》很早就告诉我们要用爱心说诚实话,而且我们的共情不是彼此的共情,而是知道有一位与我们感同身受的大祭司······”通过“得回”,我们可以将一些之前“丢失”了的辅导地土重新“赎回”,并使其在辅导事工中发挥功用。
(c)“装入”:在“装入”这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的本质,实际上是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观察和归纳。这些技术往往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辅导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然而,这些技术的基础并非来自于心理学的独立发现,因此,我们应当将心理学的辅导方法和技术视作一种工具,而非一种独立存在的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学的许多技术更多的是“术”,而不是“道”,或者说,它更像是一个“器皿”或“空壳”,只是将人类智慧和经验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套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且这个“器皿”或“空壳”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包含的“宝贝”或“内容”,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4:7那里所说的:“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因此,包括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在内的,所有的方法都只是一个“器皿”,关键在于其中所藏有的东西的性质,若里面有“宝贝”,也就是有神的真理和智慧,那这个器皿就是圣洁的、荣耀的,可以成为他人的祝福。若里面有各样的谎言、错谬的思想,那这个器皿就是糟粕的、污秽的,不但无法祝福他人,反而可能会带去各样的麻烦和生命的破损。总的来说,圣经辅导员不要觉得使用了与心理辅导方法相似的技术就是“借用了”、“盗用了”或者“融合了”世俗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只是在使用一种“中性的工具”,一个“器皿”或“空壳”。当然了,我们也不应当盲目地接受所有心理学的辅导技术,而是应当时刻以《圣经》的教导为准绳,对这些辅导技术进行审视、筛选,或采用,或拒绝和抵挡(家庭系统排列及催眠等情况)。
总之,在对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的回应上,我们可以通过“替换”、“得回”和“装入”这三种方式做出具体的回应。
(3)除了对世俗心理学理论及研究结论、对世俗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做出回应外,我们还需要对世俗心理咨询试图要解决的心理问题作出回应。具体的回应策略是:
(a)“替换”:首先,通过“替换”策略,圣经辅导员可以将世俗心理学中的“术语”和“标签”替换为《圣经》中相应的概念和说法。这种替换不仅是为了避免使用世俗心理学的语言,更是为了将辅导过程置于《圣经》真理的框架中进行。例如,可将“同性恋”问题替换为“亲男色”或“男与男行可耻的事”的问题(利18:22,罗1:27);将“抑郁”替换为“忧虑”或者“忧伤的心”(赛61:3);将“焦虑”替换为“忧愁”(约14:27);将“社交恐惧”替换为“惧怕人”(箴29:25)。这样一来,辅导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有了其《圣经》的真实存在性,换言之,辅导所要解决的,并非是基于“DSM-V”或其他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而是更贴近于《圣经》本身的叙事和论述,进而可以引导被辅导者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神话语的真理来应对相应的心理问题。
(b)“归纳”:当找不到“一一对应”的情况发生时,圣经辅导员可以采取“归纳”的策略,即将世俗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更为广泛的《圣经》概念。例如,圣经辅导员可将《圣经》并未直接谈及的“手机成瘾”或“吸毒”问题归纳为《圣经》中的“酗酒”问题(弗5:18),或“不受辖制”的问题(林前6:12);可将“手淫”及“网络色情成瘾”归纳为《圣经》中的“淫乱”问题(林前6:18;提后2:22)。通过这种方式,圣经辅导员就可以将世俗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纳入到《圣经》的教导范畴中,为被辅导者提供更加符合基督信仰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就是圣经辅导员自身如何应对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的策略,可以总结为下图:
二、圣经辅导员如何应对“基督徒心理咨询师”
除了自身需要对各类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结论、辅导方法、技术以及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本身做出回应外,在辅导事工中,圣经辅导员也一定会接触到一些“基督徒心理咨询师”、“基督徒心理学家”或者“认可和使用心理学的辅导员”,“基督徒精神科医生”。在此,我们将这一类辅导人员统称为“基督徒心理咨询师”。那么,圣经辅导员该如何与“基督徒心理咨询师”互动呢?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的实践建议。
(1)福音的“功利心”:正如保罗所教导的:“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的;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腓立比书1:15-18)。在保罗看来,即使是出于嫉妒纷争、出于结党、出于不诚实、甚至是出于想要陷害保罗本人,这些都无妨,只要基督被传开就好!
换言之,圣经辅导员应当以福音为中心,将人引导到基督面前。无论采用何种辅导方法,只要能带领人认识神并接受福音,就值得肯定和为之欢喜。圣经辅导员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辅导方法,只要最终结果是领人归向基督即可,这就是福音的“功利心”。
国内教会对于圣经辅导事工的理解正在逐渐形成,然而,教会辅导事工的实质和现象却存在已久。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信徒以真诚的爱心和热忱参与到各类辅导事工之中。他们虽没有充分地“认识”、“拆解”和“查考”心理学背后的哲学假设或人论,但却专注于将人引向基督。若他们真的是以基督的名义行事,并将心理学视为达成这一目标的工具,即通过心理学领人认识神,然后将福音传给他们,使其成为教会的一员,并在真理中得以成圣和成长,那么这无疑是值得欢喜的。
(2)谦卑开放的态度:圣经辅导员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包括圣经辅导在内的任何辅导形式并不是唯一的“救法”,因此切勿将圣经辅导“宗派化”。正如保罗所教导的:“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12)。因此,重要的不是“圣经辅导”的名,而是基督的圣名!对于那些不用圣经辅导而是使用其他方法切实地传福音的肢体而言,我们没有资格去否认、打击、嘲笑或者诽谤。
尽管圣经辅导是切实有效的福音事工,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地方教会的教牧人员并未将其作为引导他人归主的手段。相反的,他们可能选择以其他的福音形式,包括爱、陪伴、支持、教导、敬拜和供给,来领人归主。甚至有些地方教会从未设立过专门的辅导事工,但仍致力于真挚地传福音和展现爱。因此,我们不应因他人未选择圣经辅导而贬低、攻击、嘲笑或诽谤他们。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专注于基督的名,而非特定辅导方式的称呼。
(3)对于“无知”的心理学同工: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圣经辅导,但仍然希望可以帮助他人,以至于并未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甄别的教会事工人员而言,圣经辅导员应当以爱得回、谦卑提醒、帮助看清、提供帮助和资源、不要急于攻击、否定或打击。再次,正如保罗所教导的:“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哥林多前书13:2)。“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加拉太书6:1)。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信徒及教牧人员对圣经辅导的概念是非常开放和欢迎的,特别是在理清圣经辅导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后,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意愿。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信徒及教牧人员尚未接触到这一概念,因此他们只能依赖目前许多教会所采用的心理学辅导的模型。针对这样的教会事工人员,我们应当以爱心、温柔怜悯的态度,以及以智慧的言辞和策略来进行回应,努力引导他们重新归回到以《圣经》真理引导辅导事工的道路中。
(4)对于“专职基督徒心理咨询师”:对于那些“就是不愿意”接受保守圣经辅导的概念,但却一直都在殷勤传福音和助人的“基督徒心理咨询师”而言,圣经辅导员要“爱”他们,尊重他们的事工,并且为他们的福音事工献上殷勤的祷告,如有机会,要能补足他们事工的不足。在这个主题上,希斯·兰伯特(Heath Lambert)在他的《圣经辅导神学》(A Theology of Biblical Counseling)一书中将圣经辅导员与基督徒心理咨询师的五个“共识领域”总结如下。⑥
多年来,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咨询师之间存在着各种分歧。因为这些分歧是真实存在的,很容易忽视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咨询师之间存在着的五个“共识领域”。
首先,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咨询师大多位于以保守主义为标志的,基督教“圈子”中。我们大多数时候在基督教核心的神学实体上能够达成一致。这样的一致性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咨询师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是:我们都是在基督里的兄弟姊妹。
第二,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咨询师都关心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受苦人。我们都希望为其提供最好的关注。
第三,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咨询师一致认为心理学家所得出的观察通常是真实且有帮助的。尽管在这方面存在种种分歧,但我知道没有一个圣经辅导员会彻底否认心理学的发现。这也是我们两个阵营之间的一个共识领域。
第四,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咨询师一致认为世俗心理学有错误。我们可能有分歧,但我们应该承认,我们都在努力使《圣经》在心理学上占主导地位。
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咨询师之间最后的共识领域是,我们都认同并非所有问题都是辅导问题。我们都同意,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必然是辅导。换句话说,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咨询师都相信人们有需要接受医疗治疗的身体问题。任何忠实的基督徒都会承认,重视对正在经历医疗困难的人的灵魂进行服侍是很重要的。
当然了,圣经辅导员和基督徒心理咨询师还有许多的“不同领域”,包括:是否有必要使用世俗辅导技术来帮助被辅导者;圣经是否是全备、完备、且有足够的辅导资源等。
虽然圣经辅导员与基督徒心理咨询师之间有着各样的分歧,但二者仍有许多的“共识领域”,最为重要的是,二者都致力于在各自的事工中帮助他人,传讲福音的好消。因此,圣经辅导员应当尊重那些“敬畏神且爱邻舍”的基督徒心理咨询师,并且也要为他们的事工献上祷告。
(5)对于“悖逆硬心之人”:最后,也是最为极端的一种情况。对于那些明显采用了一些违背《圣经》真理的心理学理论、结论即方法的教会事工人员而言,圣经辅导员应耐心提醒、严肃警戒、断绝交往和保护群羊。
按照保罗的教导:“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吧!”(哥林多前书14:38);“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哥林多前书8:2)。最为极端的一种情况是:在教会的辅导事工中,有人既从事完全世俗的心理咨询,又否定(或部分否定)《圣经》真理,又将辅导事工作为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同时又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提醒。对于这样的情况,圣经辅导员要耐心提醒他本人,也要提醒此人所在的教会或事工组织。如果对方不听劝告,则要向其发出严肃的警告,拒绝与其进行交流和接触(林前5:11)。发出“教会公告”以保护信徒免遭此人的伤害。
以上就是圣经辅导员如何应对“基督徒心理咨询师”的策略。
总之,圣经辅导员在应对“基督徒心理咨询师”时需要采取多种策略。首先,他们应该以福音的传扬为中心,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只要能将人引向基督,将福音带入人的生命中就是值得鼓励的。其次,圣经辅导员需要保持谦卑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福音方法的使用,但也坚守真理,果断提醒那些明显偏离《圣经》真理的辅导行为或理论。对于那些愿意帮助他人但并未深入了解心理学背后哲学的教会工作者,应该以爱心和谦卑为出发点,提供帮助和资源,引导他们重新认识并接受圣经真理。但对于那些明显违背圣经真理并将辅导事工作为个人追名逐利工具的人,圣经辅导员应当果断警告并采取保护羊群的措施。
附录:
①【美】戴维·迈尔斯(David G. Myers),黄希庭(译),心理学(第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62页。
② Van Leeuwen M S. The person in psychology: A contemporary Christian appraisal.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1016.
③ Kirschenbaum H. On Becoming Carl Rogers. Delacorte, 1979, 25.
④ Bilgrave, D. P., & Deluty, R. H. (2002). Religious beliefs and political ideologies as predictors of psychotherapeuticorientations of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39, 245–260.
⑤ Adams J E., Competent to Counsel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0), 21.
⑥ Lambert H., A theology of biblical counseling: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of counseling minist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Academic, 2016), 48.
- 版权说明:
本文章由CFM机构许可并授权刊登。受版权保护。
作者简介
小白老师,美南浸信会圣经辅导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美国圣经辅导员认证协会(ACBC)认证辅导员。小白老师专注于以圣经为基础,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进行分辨和评析,对青少年辅导也很有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