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患难观》系列:基督徒该如何面对患难?
- 作者:小白老师
- 试炼苦难
基督徒该如何面对患难?
在成功神学和恩典主义的风潮散去后,这将是一个越来越被当代基督徒所思考的问题。
如今的时代,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是——基督徒所面对的患难会愈来愈烈。John S. Dickerson在其《The Great Evangelical Recession》一书中描述了美国福音派在当代所面对的越来越多的来自社会的厌恶和抵挡的情绪。在其书的第二章,John这样说——
“In coming decades United States evangelicals will be tested as never before, by the ripping and tearing of external cultural change – a force more violent than many of us expect.” (Page 41)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美国福音派将会被待以前所未有的厌恶情绪,外部剧烈的文化演变会以一种我们难以预料的猛烈之势影响我们。”
而这,并不只是针对于美国福音派,事实上,这是所有基督徒都需要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基督徒所面对的患难也并不只会来自于外界文化的敌对,而是来自于各样瞬息万变的,内部的,外在的,属灵的,属世的方面。因此,如何正确的理解患难,经历患难,和在患难中存有盼望是值得每个基督徒深思。
患难,没什么好惊奇的
当我们遇到患难时,消极和负面的反应如沮丧,埋怨,软弱,甚至犯罪得罪神其实都在反映我们内心的“潜台词”(sub-assumption),那就是,我们的生命本不应该遭遇患难。“权利、健康和富有的福音观”(power, health, and wealth gospel)助长了个人“人本位”(以我为中心)的信仰观,进而左右了我们面对患难的看法和反应。
不少基督徒在面对患难时的沮丧和绝望实质上是在呐喊——我不该遇到患难;这不该是基督所爱的门徒所应该经历的;基督徒的生命不该是得胜,丰富,充满喜乐、平安、满足的吗?为什么会遭遇患难呢?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圣经坦诚,我们会明白,这样“人本位”的生命观并不是圣经所启示给我们并鼓励我们要持有的核心价值。
而这对于我们面对患难有什么帮助呢?正确的理解圣经向我们所启示的患难观可能并不能“药到病除”的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难处,但却可以装备我们更好的面对患难,经历患难,最关键的是,在患难中存有属天的盼望!
让我们来看几处经文。
罗马书8:20-23,“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 神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
保罗在这里给我们介绍了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那就是——我们身处于一个堕落的世界(a fallen world)。败坏,辖制,叹息,劳苦,是这个世界的标识,不只是自然界的受造之物在叹息,劳苦。就连“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基督徒们)也要心里叹息,耐性等候。
换句话说,基督徒的生命无法在此堕落的世界中找到最终的满足,无论此生如何的精彩和丰富,我们都身处于“叹息”之中。在保罗看来,基督徒们应当总是在耐性等候着一个更好的,最终的存在,那就是“得着神儿子的名分”,并“身体得赎”,也就是启示录21章向我们所描述的新天新地,神的帐幕居住在人间的新开始。
因此,患难,本不应该让基督徒们如此诧异,尤其是在这个堕落败坏的世界之中。深渊之中何寻慰藉,狱火之中何寻安息。
基督徒为什么要期待在这个即将要过去泯灭的世界中(约翰一书2:17)寻找那只属于天国的宁静和安息呢?
彼得前书4:1, 12,患难,是这“悲惨世界”中再平常不过的主旋律。
彼得在彼得前书4章中如此说——“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还有,“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
如果彼得活在当代,他一定会对教会对于平顺安稳的追求感到诧异,成功神学,恩典主义的盛行并非是因为它们有扎实稳固的神学基础(事实上,它们与圣经背道而驰),而是因为当代教会主动迎合和接受这样的谬论才让其有如此的燎原之势,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成功神学和恩典主义满足了人性对于当下享受的执念。也就是说,基督徒们渴望成功、富足、享受、荣誉、地位、财富、名声、威望、安稳、平顺……不仅与世人无异,甚至在“恩典满溢”的旗帜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出现这样情况,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和警醒,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会已然偏离了神的话语,世俗的小学和老妇乖谬的言语充斥在教会之中。如果我们有时间去查查看基督教的畅销书,你就能一撇现今基督徒心所关切的是什么了。反观彼得在此向我们所劝勉的话,会发现,它直奔主题的反映了这时代的实质,但却与当代基督徒内心所盼望的格格不入,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今的基督徒当面对患难之时惊慌失措的原因。
患难,是这“悲惨世界”中再平常不过的主旋律。
约翰福音16:33/17:14,“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我已将你的道赐给他们。世界又恨他们;因为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
如果保罗和彼得的话还不能让我们信服,那耶稣的话呢?不但耶稣的话,连同他的生命(腓立比书2:5-8)都在挑战我们的患难观。耶稣在被捕前督促和安慰他的门徒,将他们与世人分开,告诉他们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并说,“世界又恨你们,因为你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意思是,正如我不属这世界,因此世界就恨我,他们如何恨我,也要如何恨你们)。
如此,基督徒在面对患难之时(尤其是来自外界不公平的对待)并不稀奇,因这就是耶稣所“应许”之事。基督徒会成为这世上越来越不被喜欢和接纳的一群,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好(暂且不讨论基督徒违背信仰和法律之事),而因我们所持有的信仰和真理与这时代所趋之势背道而驰。我们可以从美国近些年通过的法律可见一斑,不难看出,不但美国保守派基督徒的数量和影响力逐日下降,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也逐渐远离基督徒所坚持的信仰核心。同样的,不只是美国,所有的基督徒都需要面对这一事实——因为我们不属这世界,这世界要恨我们,我们会经历苦难。
耶稣在这里并不只是告诉他的门徒这一让人心塞的事实,恰恰相反,耶稣同时赐给他们属天的盼望和平安。因他已经胜了世界(以爱和神的大能,而非武力和财富),而我们又在他的里面(约翰福音15章),我们虽面对患难、压迫、反对、抵挡,仍不至于丧胆,因我们所依靠的基督已然得胜。
我们的平安,不是无事安稳的享受,而是当我们面对无以逃避的患难之时仍旧可以靠着基督站立。
这几节经文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经历的患难,让我们不要急着在面对患难之时就沮丧和软弱。接下来,我们会讨论患难的由来,以及之后如何面对患难的智慧。
“Evil is the primal cause of suffering, rebellion is the root of pain, sin is the source of death.”
“罪是苦难的起源,人对神的反叛是痛苦的根源,罪也是死的源头。”
不幸和患难都发生在罪的大环境中;
在上文中,使徒和耶稣的教导也是针对于这个居于“创造”与“新创造”之间的(创世纪3—启示录21),被罪所浸染的大环境;
因此,在我们具体的分析我们个人的患难得失之前,从整本圣经的“故事线”来看我们生活的大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经受患难的原因,从起初,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堕落的世界,被罪所浸染,其中所充满的是恶者‘偷窃、杀害和毁坏’的工作。基督徒,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需要看清这个‘天地’的本质,并充满盼望的期盼‘新天新地’的到来!!
面对患难
当面对患难时,我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why?(为什么?)。我们会问为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为什么是这一件事,为什么不能是别人,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似乎当我们知道为什么了,我们就不痛苦了。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当我们执着于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一个解释和答案,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我们根本就不能接受这样受苦的事实。但也不能否定,圣经确实向我们清楚且详实的解释了一切苦难的由来,知道真相的本身就是一种辅导和咨询的方法(这也是世俗心理学所推崇的‘顿悟’一说)。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会简要的与大家分享,从圣经的角度来看患难的来源。
在这一部分,让我们更细致的来通过圣经给所有正在问“为什么”的基督徒一个解答——这样的解答可能并不能直接帮助你解决和减缓你所正在经历的困境,但却可以帮助你站在患难和困境之上来观看一副更加全面的图画,也许,在这样的视角里,你会发现之前一切不能想通的,现在可以试着去理解和接受了。
罪、罪、罪
让我们回到起初的伊甸园,回到神与人安然相处之时,那时因没有罪的存在,神与人,人与人之间毫无间隙。人既可以坦然的站立在神的荣耀和圣洁之前,不但如此,人与人之间也能够坦诚相待。然而这一切的和谐和完美都因罪介入的原因被破坏了。亚当和夏娃的悲剧,不,应该是全人类的悲剧从圣经说——“天气了凉风”(创世纪3:8)那一句开始就转换了场景。D. A. Carson在其著作《How Long O Lord》(主啊!还要多久?)一书中如此说:
“Evil is the primal cause of suffering, rebellion is the root of pain, sin is the source of death.”
“罪是苦难的起源,人对神的反叛是痛苦的根源,罪也是死的源头。”
如果我们能认可D. A. Carson在其书中所说的内容,也能够对整本圣经的故事线有所了解,我们一定会同意这样对罪的“定罪”。因发生在伊甸园中的人对神的反叛成了一颗罪种,种植在人性的当中,不单在个人生命中结出了各样的罪行,也败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才有了第一对人类的兄弟就彼此相杀的惨剧。罪性不单污染了个人及各样的关系(横向),更将整个人类的历史,不分种族,文化,语言,习俗的一并涂抹成了幽暗的黑色,在其间(除了神所介入的历史部分),毫无圣洁、喜乐、平安、仁爱……换句话说,初罪的存在如同一个癌变的细胞慢慢的侵蚀和吞灭了整个健康的身体。
Jeremy Pierre在其书中如此写到——
“Sin is not just an occasional thing people do, but a decay within who they are, so that their glorious capacities that were meant for the worship of God are used to worship self. ”
“罪不是偶犯的过错,而是人性中的腐败,因此才将对上帝荣耀的敬拜转而敬拜自己。”
从微观来看,生命中所经历的各样的苦难都有其原因,我们不能把一场地震的原因和一次导致家庭破裂的原因等量齐观,但如果我们从更广的角度,宏观来看,这一切悲剧的开始都源于罪的介入。圣经的创世纪和启示录分别向我们呈现了一个过去没有罪的乐园和一个将来没有罪的新天新地,而在这中间,则是神允许罪存在和运行的时间段,而我们,就身处其间。
因此,就如我们在上一章所讨论的,在这样一个被罪所浸透的世界中,苦难,再正常不过了。伊甸园的“罪种”深深扎根于人性和人类社会之中,各条枝丫上所结的果子不同,其中也纵横交错,难以辨清,但每根枝条,每片树叶,每个果子都被滋养于同样的“罪浆”。因此,当我们在各样的试探和患难中试图理清头绪时,不妨先站在一片平原上,远远的看清整个事态的全貌——这是一个fallen world(堕落的世界),苦难,再正常不过。
最后,我们需要澄明——所以,我们在推崇一种“悲观主义”吗?不是的,悲观主义者会将一切事物的可能性视为悲观,毫无盼望和喜乐可言。然而,基督徒却不是如此,我们虽身处于泥潭中,却盼望有一天可以全然得圣。就如保罗所说,“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6-17)。
在此,我还是引用美南浸信会神学院圣经咨询教授Jeremy Pierre在其“The Dynamic Heart in Daily Life”一书中的一句话来作为这一部分的结束——
“First, God created the world and declared it good. Therefore, God’s kindness and wisdom providentially direct people’s circumstances. Second, man’s rebellion against God corrupted the world. Therefore, people’s circumstan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uffering and futility. Third, the world awaits the redemption of God’s people, which means a person’s circumstance serve the purpose of God in preparing believers to be like Christ. Fourth, the world will be destroyed and made new, which means a person’s circumstances are temporary and anticipatory of something far better.”
“(圣经的故事线),首先,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并称它是“好的”。因此,在起初,上帝从他全然的良善和智慧中为人类创立了生活的环境。其次,人因犯罪得罪神导致世界的败落。因此,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开始充满患难和空虚。再次,这个世界在等候神救赎计划的完成,也就是说每个个体(基督徒)的环境都是上帝手中的工具,为要让我们更加成为有基督样式的人。最后,这个世界将会被彻底摧毁并重建,也就说,所有的环境都是暂时的,并且,如今所有的苦难都在指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因此,当我们更加了解整本圣经的“故事线”,就不难看出——地上的苦难只是反衬将来的荣耀,正如白昼将至前那至深至厚的黑夜。在至暗中的人们,只会更加渴望光明的到来,因此,更加清楚明晰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如此无望、无助、无趣才能更让我们抬起头来,仰望将来那至上至好,极重无比的荣耀,不是吗?
- 版权说明:
本文获作者授权刊登。转载需作者授权。受版权保护。
作者简介
小白老师,美南浸信会圣经辅导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专注于以圣经为基础,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进行分辨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