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帮助者”》系列之五:心的解析——面对患难:情感

情感 (affection)

一件事情,为什么会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让我们充满幸福感,或让我们感到悲愤……

“有情有义”不是一件坏事,被情感影响也不是一个人懦弱的表现,因情感本身就是上帝在创造我们的时候赋予我们的一份礼物。我们除了以认知(理性)来对这个世界作出反应外,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一系列的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就是我们的情感。因此,情感的存在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的感知一个事物。

然而,如若我们被情感左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那我们则会经历各样的亏损——如在愤怒之下做出的决定,在激动之下许下的诺言,在忧伤之时拒绝履行的责任或疏远的关系,甚至在患难中对神失去信心和盼望……

因而,在这一部分,我们集中来讨论该如何使我们的情感降服在十字架下。

我们的神充满情感

在起初的创造中,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和样式,将我们创造为带着情感的存在(being),因为我们的神就充满了情感。不同于其他宗教当中毫无人性的偶像,我们的神充满了性情。圣经就也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位充满性情的神。

神会后悔和忧伤:“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创世纪6:6);

神会因的人的小信而发怒:“耶和华向摩西发怒说……”(创世纪49:7);

神也会因我们喜乐和欢呼(是不是没有想到?):“耶和华-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他在你中间比因你欢欣快乐,默然爱你,且因你喜乐而欢呼。”(西番雅书3:17)

同样的,在新约中,我们的主耶稣也充满性情。

耶稣会喜乐:“正当那时,耶稣被圣灵感动就欢乐”(路加福音10:21);“现在我往你那里去,是叫他们心里充满我的喜乐。”(约翰福音17:13);

耶稣会忧伤:“我心里忧伤几乎要死”。(马太福音26:37);

耶稣会焦急:“耶稣为圣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约翰福音2:17);

耶稣会恼怒和忧愁:“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马可福音3:5)

因而,从起初被造,我们就被赋予了情感的能力。

情感,在上帝创造的计划中,是我们继承神形象和样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感的目的和意义是可以让我们更全然的感受和体验上帝的荣美(或这个世界的黑暗及人性的堕落),进而以我们的“全人”(包括我们的情感)来赞美祂和仰望天国的荣耀。

救赎计划中的情感

然而,因罪的缘故,我们的情感连同认知和意志一同偏离了上帝起初所创造的目的和功用。总而言之,我们的情感开始由“以神为中心”变为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再以我们的情感去感知和回应神的爱,反之,我们开始以我们的情感表达和索取我们想要的东西(往往是为了满足私欲)。

对世人而言,情感和“我”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我所感即我所是”。世俗心理学也有类似的学说,即鼓励来访者提升自己的情感领悟和控制的能力(EQ),但归根到底,世俗哲学和心理学对于情感管理的最终归宿还是为自己服务。

但对基督徒而言,情况就全然不同了。

一个被主所赎回的人,他的全人,包括他的情感都是属神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情感的“根”不再是我们的罪性和私欲,而是基督和他所启示的真理。因此,基督徒不但不当是一群带着面具,故意隐藏自己情感而假面伪装的人,基督徒更应当表达情感——那一种被赎回了的,以真理和圣灵为基础的情感,那一种可以结出真实的悔改、爱、包容、喜乐和合一的情感。

如诗篇137的作者一般,我们需要真实毫无掩藏的在神的面前,以我们最饱满和真切的情感向他呼求。但也要使我们的情感最终降服在他的主权之下,顺服在圣灵的带领下。

渴求(desire)与情感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特有的情感?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件事物感受喜爱,对另一件事物感受到厌恶……

如果说认知是以概念、理性和价值体系对事物做出反应的“过程”的话。那么情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体验”。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价值体系对事物进行评价。同样的,在这样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的会根据我们“心所爱的”,“向往的”,“看重的”,“感兴趣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体验——我们把这样的评判标准叫做——渴求(desire)。

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生儿的照片时,我们除了会以我们的价值体系,客观的通过理性对照片做出“可爱”,“招人喜欢”,“感慨上帝创造奇妙”等评价外。我们也会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通过我们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对此婴儿产生“开心”,“愉悦”,“向往”,“怜惜”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归根到底,情感体验是建立在我们的“渴求”(desires)之上的。也就是说,我们会对得到我们所渴求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感受;对遭遇我们厌恶的事物产生消极的感受;对剥夺我们渴求的事物产生消极的感受;对挪去我们厌恶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感受。

 

给予

挪去

渴求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厌恶

消极情感

积极情感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在遭遇患难之时会经受不住消极情绪的洪水猛兽,那是因为人们在患难中失去了自己渴求的东西。对于渴求安稳的人,患难夺走了安稳;渴求富足的人,患难夺走了富足;渴求地位荣耀的人,患难反而带他走入了伸冤和羞辱……

当然,有一些渴求并非不对,如渴求家人的平安,渴求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所爱之人,甚至渴求这个世界可以充满平安和爱……然而,这些良善的渴求最终注定无法在这个被罪所浸染的世界中实现,只有当新天新地到来时,这些渴求才可能最终被实现。

当我们信主后,我们的渴求从“人本位”转为“神本位”。我们会在成圣的过程中,渐渐的,渴求的不再是地上的享受,而是天上的荣耀;不是地上的太平,而是属天的平安;不是满足罪性和需求,而是满足神的心意;不是盼望属世的安逸,而是盼望新天新地……随着我们的渴求被基督的宝血所转变,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转变。以往那些可以使我们心所向往的事物变为“粪土”,而被世人所嘲笑和轻视的天国的荣耀反而成为我们生命的中心。

正因为这样的转变,因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逼迫面前仍因“那极重无比的荣耀”而喜乐满溢的殉道者;那些在患难之中仍因相信“他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他的软弱”而被安慰和鼓励的信徒;那些放弃属世的富足享受却“积攒财宝在天上”的天路行者……

倪柝声弟兄曾写道——

He who lives by emotions will live without principle. (凭靠感受而活之人必无原则。)

与世人相比,一个被福音所转变的生命拥有一套全然不同的“感知体系”。

世人凭靠着感受去决定和反应,而我们不凭“眼见”,而是靠“信心” 。

“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会凭着眼见。” (哥林多后书5:7)

世人的感觉大都建立在变幻不定的环境上,而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昨日,今日,永不改变的神”之上。

“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1:17)

因此,使在“极苦”之地的约伯,仍旧能以信心宣告说——

“我在古代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约伯记19:25-26)

因而,这一章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是——

我时常被我的情感左右吗?

在情绪“失控”的瞬间,我的“主”是谁?

我的情感被赎回归主了吗?

我以前渴求的是什么?现在渴求的又是什么?

当遭遇患难之时,为什么我会如此绝望,我绝望背后的渴求是什么?是眼见?还是信心?

如何能在那一件最能“挑动”我情绪的事情上得胜?

在圣灵的帮助下,我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最后,为了承接上两篇关于认知的内容。我们简要的分析一下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我们的情感体验取决于(或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过程及其结论。

举例来说:对外国人来说,“路边的野花”和“花园里的鲜花”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他们会更喜欢路边盛开的花朵(因它强大的生命力,或与周遭环境强烈的对比),因而路边的野花会引起他们同等甚至更加强烈的喜爱之情。然而对于国人而言,路边的野花无论开的多么的娇艳,当我们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一种存在时,大概都不会有多么强烈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当你与你的太太一起郊游)。

显而易见,我们对事物认知的解读、评价和反应决定会影响我们对其的情感体验。同样的,我们的情感体验会进一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互动。

同样的例子,没有中国文化的人会在对野花喜爱的情感下更多的观察和欣赏那朵花的花瓣和细节;而国人在对野花的偏见和鄙夷中自然不会带着正面甚至公立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它(大众情况,不包括专业研究)。

因而,当我们持有一种情感之时,我们的认知也会被渲染上此种情感的特性,进而影响我们对其认知的准确性。

至此,我们完成了认知和情感的讨论,接下来我们会进入关于意志的内容。

本文获作者授权刊登。转载需作者授权。受版权保护。

作者简介

小白老师,美南浸信会圣经辅导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美国圣经辅导员认证协会(ACBC)认证辅导员。小白老师专注于以圣经为基础,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进行分辨和评析,对青少年辅导也很有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