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动机吗?
- 作者:爱德华·韦尔契(Edward T. Welch)
- 翻译者:中华展望
- 人心动机
人是复杂的,被喻为冰山(水下面的部分比上面的多)和洋葱(一层一层的)。你可以看见他的行为,却看不见动机。某同事对你友善,可能他想利用你往上爬;某友人对你的诉苦没有响应,可能她怕说错话伤害你。一个足球员可能在校园里昂首阔步,威风八面,而在这张扬的外表下,骨子里是因为他爸爸教他绝不能示弱。没有人能看得出,他实际上是害怕爸爸无常的坏脾气。
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表现是一个样子;我们的动机却有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在生活中,我们的 “所做”(言语和行为)背后,是我们的“动机”(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可能你曾经就思考过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 我为什么不愿向他人寻求引导?
- 我为什么与这人结婚?
- 为什么我将整份薪水下注赌马?
偶尔,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就会浮现:
- 我为什么活着?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 或者,更加广泛一点,为什么我会这样做?
这些问题,通常会在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时才出现。否则,我们往往会对这类问题置之不理。
动机最要紧
尽管我们并不总是去思考做事的动机,但动机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罗宾汉(Robin Hood)而厌恶诺丁汉(Nottingham)的警察。罗宾汉可能会被看作是个逃犯,但我们会觉得他的动机崇高。
如果某丈夫与妻子最好的朋友会面,目的是为着给妻子买到合适的礼物而咨询对方,则值得称赞。但如果丈夫的动机是要看看是否有与对方发生外遇的可能性而“试水”,则他就是个混蛋。
父母并不愿意孩子只是机械式地顺服,或表面服从却内心愤怒。他们看重孩子的态度,也就是孩子的动机。父母不仅关心孩子们的行为,也关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
试想一下成瘾问题。无论是食物、性、毒品还是酒精,成瘾行为似乎是自动自发的。上瘾的人显得身不由己。问一个人为什么会上瘾,似乎和问 “你为什么会感冒”同样显得愚蠢。但即便如此,动机也非常重要。在成瘾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欲望。成瘾者可能是成了奴隶,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自愿被奴役的。他们有动力让成瘾行为持续,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慰藉、快乐、权力、痛苦的暂时性解脱、报复、自主等等。忽视这些可能存在的动机,会让人受其成瘾渴望的摆布。即使他们选择禁欲或自我控制,但光靠他们自己的努力,也不足以改变他们最根本的动机。
换言之,动机不仅重要,而且许多时候,我们必须将动机揭露出来并加以改变。如果我们的动机不改变,我们就不会改变。
动机的例子
我们有数不清的动机,但有一些却特别常见。为了发现自己的动机,你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有什么事情会促使我这样做?我为什么会做我要做的事?或者更为直接的问法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让我感到痛苦的究竟是什么。这里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回答:
享受 | 自由/自主权 |
权力 | 平安 |
爱/亲密关系 | 快乐 |
舒适 | 名声 |
意义 | 尊重 |
掌控 | 成功 |
你可能会在某个时候具备以下动机,但有些人可能例外。
- 一个人上班经常迟到,遇事时又不见踪影,他的动机可能是生活舒适。
- 一个家庭主妇害怕不速之客到访之后看见满屋凌乱,她的动机可能希望保持形象。
- 一个令子女畏首畏尾、令妻子小心翼翼的男人想要的是权力。
- 对禁足感到各种不满的青少年想要的是自由。
- 从来不让孩子与保姆呆在一起的母亲想要的是掌控。
情况还可能更复杂一些,某种单一的行为很可能带有多种动机。在有工作要做时选择擅离职守的人,可能是因为懒惰,追求舒适,但他同时也可能想要得到尊重、成功或生命的意义。他逃避工作是因为害怕自己会在工作中失败,进而失去他人的尊重。
或者思考一下那些只想我行我素的青少年,每当父母要求她做什么,她都会选择抱怨。她的内心状况并非如此简单。她可能很渴望独立,因为如果她持与父母反对的立场,别人会认为她表现很酷。也许她是被对爱情的渴望所驱使,她想和朋友一起外出,以便增加找到男朋友的机会。甚至还有可能她在对父母表示:“即使我如此不完美,你们还会爱我吗?”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更多指导。我们知道动机很重要,但我们也知道,我们越是研究动机,动机就越显得复杂。我们需要让圣经把我们带到比我们自己的理解范围更为深远之处。既然动机在生活中如此重要,我们期望神的话语能谈及动机,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其实,整本圣经就是一本关乎动机之书。
一切都与心有关
关键就在乎“心”。根据圣经,心是所有人类动机的源头。心是生命的源泉(箴4:23),是决定树的果子是好是坏的根(耶17:5-8;路6:43-45),是真正的“我”。心这个词在圣经中出现了将近1000次,该词的含义也很广泛,但其核心是指我们的动机。简单地说,心的根本动机是,“我想要”。”我想要舒适、权力、快乐、掌控……这些都是为着自己,而非为神。”从本质上讲,人的内心是自私的。人心想在其想要得到时,得到想要得到的。人心不希望神(为其所想要的)设置限制或提供方向。当人心被神亲自改变时,人内心的自私及与神反对的动机不会消失,但会逐渐被爱神和只为神而活的渴望所取代。
起初听到这样的话,可能让你觉得与自己的经历不符。人生常常并非总是与神有关。有些人甚至没有听说过真正的神,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行为怎么可能与神有关呢?然而,你不必自觉地想到神,但生活中的各样事情要么顺服神,要么就是与神敌对。
当青少年违背父母的指示时,这并非总是对父母的叛逆行为。这只是青少年想做他(或她)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不顺服行为并非只是关乎个人,尽管这确实是一种个人行为。这是一种对摆脱父母权柄的自由的渴望。
以网络色情为例。对许多人来说,这感觉就像一种稍显无害的放纵。这种事儿可能并不显得光彩,但让人觉得这也并不针对任何人。无人受到伤害,而且这只是一种小小的乐趣而已。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有人会因此受到伤害,而且这种行为是对自己配偶的背叛。该行为打破了曾经对配偶的誓言,是对婚姻暂时性的不忠。色情爱好者是在说,自己的欲望无法通过配偶得到满足,所以便可以沉溺于精神出轨,用来寻得自身所渴望的那份满足。再深入地挖掘内心问题,这种行为是违背神的。这些行为表明,要么神是瞎子,要么神离得远。毕竟,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正面对着自己的国王,谁会做这样的事情呢?色情爱好者含蓄地说,神不过是一个人,祂所做的事情以及祂能出现的地方都是有限的。此外,当神说:“你们要像我一样圣洁”时,色情爱好者的回应是:“不要”或“以后再说吧。”这人把国王所要求的追求性纯洁的命令,只当作一个建议而已。
这些例子说明了一个事实:生命中的一切事情都与神有关。无论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想,我们都知道神(罗1:21),且祂是鉴察人心的神(耶17:10)。我们不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认为有一位神或存在一个“更高的权柄”。圣经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对那位真正的神有着个人性的认识。问题在于,我们并不总是喜欢祂的那种“侵入性”或“破坏性”的方式,我们试图忽略祂或避免祂的介入。我们试图“阻挡”那些我们所知道的真理(罗1:18-21)。
但我们并非总是对这些动机视而不见。当我们经历一些极其艰难的时日,我们会想到神的动机。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竟然在说:”神啊,我究竟做了什么事,要遭受这样的对待?祢怎么能这样对我?”困境会揭露我们对谁忠诚。我们是为神而活,还是为自己而活?
即使是无神论者,他对神的态度也会显露出来。无神论者可能会活在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中,某种程度上,他们其实知道自己有一天会与一位永活的神面对面。或者他们可能会向看手相的人问询出路在何方,默默地承认存在这样一个神圣的计划,并且承认他们惧怕这个神圣的计划可能会对他们不利。这些行为表现,呼应了他们与神有关系的内心动机。他们心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是否可以不管神的存在,还是要承认祂是我的主?”。
诚然,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这些动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动机不存在。我们所有的动机都令人难以察觉。思考一下民数记14章中所记载的古代以色列人的情况。他们刚刚亲眼看过了将他们拣选为自己子民的神所施行的、无与伦比的神迹奇事。在带领他们摆脱埃及的奴役并摧毁法老的军队之后,神提供给他们一片全新的肥沃土地。问题在于,原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认为这片土地是他们的,这些人绝不会不战而降。
侦察这片土地的探子回来,获取的情报令人喜忧参半:那片土地非常理想,但那里的人却极其强大。听到这个消息,以色列民怨声载道,抱怨连连。“当下,全会众大声喧嚷;那夜百姓都哭号。以色列众人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全会众对他们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这旷野。’”(民14:1-2)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抱怨似乎合理。摩西和亚伦带领以色列民来到一片充满强大战力的土地,但这些人更熟悉的是做砖,而不是打仗。谁能不抱怨呢?他们的动机很简单:他们想活下去!他们的理由是,活着,即使是在奴役中,也比死亡要好。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一点。
但他们还有更深的动机。“耶和华对摩西说:‘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这恶会众向我发怨言,我忍耐他们要到几时呢?’”(民14:11, 27)
问题就在这里!内心一直存在的问题是:“你将跟随谁、敬拜谁以及信靠谁?”这些人向神发怨言。神自身就是他们的领袖,他们的父,是将土地应许给他们并将带领他们作战的那一位。不需要以色列人出一兵一卒,祂就已经打败了埃及人。并且祂已经照顾到了他们的每日所需。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人抱怨的缘由完全与神有关。正如摩西在先前的事件中所指出的,“你们的怨言不是向我们发的,乃是向耶和华发的。”(出16:8)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他们如此抱怨背后的动机:“神啊,我们不认为祢有能力。我们不认为祢是良善的。祢并没有在我们想要时给我们想要的一切”。他们的动机是敌对神。
这件事可以表列如下:
有些人认为,现代思想正试图切断神与我们之间的联系。但是,不论怎样尝试,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切断我们与创造主的联系。而这原本也是好事。
内心的偶像
留意经文是如何不断地把我们从不同的表述中带回到同一个问题的。
- 你是爱世界还是爱耶稣? (申6:5; 约一2:15)
- 你是信靠人还是信靠真神? (耶17:5-8)
- 你是拜偶像还是敬拜神? (王下17:36)
- 你要侍奉金钱还是侍奉神?(太6:24)
- 你是顺服魔鬼还是顺服主? (约一3:10)
- 你是为自己的荣耀而活还是为神的荣耀而活? (罗1:21–23)
- 你的财宝是在世界上还是在基督里?(太6:21)
- 你是属魔鬼还是属神的? (约8:44)
人心总在问这些问题。基本上来说,我们要么顺服神,要么与神敌对。
在圣经中,描述这种选择最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问这样的问题:你要敬拜谁?选择无非是要么敬拜真神,要么敬拜偶像。纵观以色列的整个历史,无非就是这两种崇拜之间的冲突(出20:2-6;王上11:9-11;19:10)。所有罪都可以总结为偶像崇拜(申4:23)。虽然这类说词对我们来说听起来很老套,但今天驱动我们内心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两样。对我们的内心进行快速审视过后,很可能会显示出这类自古就有的偶像。
毒品成瘾或酒精成瘾是现代偶像崇拜最为明显的表达。去任何一个匿名戒酒会(AA)的集会,你都会听到这类偶像崇拜式的语言表达。“戒酒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我和酒精隔开。酒如同我的配偶或挚友一般,是我生命中的头等大事。酒就像是我的命根子。我对它极尽崇拜。”
酒瓶子还是我的孩子?这是一个效忠和敬拜问题。你几乎可以看到成瘾者捧着心爱的偶像并向它鞠躬,请求它来保佑自己一整天,用其给自己壮胆或将自己从痛苦中加以解脱。
表面上来看,成瘾者是受到从毒品中所获得的快乐驱动。进一步深挖,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成瘾者的忠诚实际上是个人问题:他会与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敌对,并为毒品效忠。然而,这个效忠对象还可以进一步深挖。是效忠神还是效忠偶像?他想要崇拜谁?前面所举的例子中,这个偶像是一瓶酒。但即便是酒,也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才是真正问题所在。问题出在我们心里。
通过偶像,我们试图满足内心的欲望。酒,是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的一种手段。钱也一样。更有甚者,人也可以成为我们所崇拜的对象,因为这样的人可以带给我们所渴望的权力、爱或尊重。所有的偶像,都是心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所依附的目标对象(结14:3)。所有那些我们信靠或喜爱的,如果取代了真神,就是偶像。
现在,再来回顾一下前面那份可能存在的动机清单。
享受 | 自由/自主权 |
权力 | 平安 |
爱/亲密关系 | 快乐 |
舒适 | 名声 |
意义 | 尊重 |
掌控 | 成功 |
列表中的大部分内容本身并不坏,但当我们将这些内容看得比神还要重要时,它们就成了偶像。问题不在于我们想要得到这些东西,问题在于我们太想要得到这些了。这些东西成为了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盼望,以及我们的生命目的。我们觉得我们需要这些。当这些东西遥不可及时,生活就会显得毫无意义。
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看一看你内心深处的某些动机是否开始显现出来。
- 哪些时候会让你觉得生活似乎不值得活下去?
- 你爱什么?讨厌什么?你有哪些渴望?
- 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有怎样的梦想?
- 你害怕什么?你为哪些事情忧心忡忡?
- 你觉得自己需要什么?你在什么地方找寻避难所、安慰、乐趣或安全感?
- 对你来说,什么定义了成功或失败?
- 你什么时候会说“要是……就好了”(比如“要是我丈夫会……就好了”)?
- 你觉得神在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失望?
- 你什么时候曾在苦毒或嫉妒方面有过挣扎?你说你想要的是什么?
- 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留心金钱是如何能够暂时性地满足这些欲望的)。
- 你什么时候会感到沮丧(因为你的偶像让你失望了)?
- 你将哪些事物视作是属于你自己的权利?你何时会生气?
“我气愤极了,”史蒂夫怒不可遏地说,“每次隔壁办公室那家伙从我身旁走过,总会斜眼看我,自以为很了不起。真想把他杀了!”
史蒂夫很生气,他被他的同事辖制了。这很明显。但史蒂夫为什么会生气呢?他的怒气与他的崇拜有关系。也许他所崇拜的,是被尊重的感觉,可是他却没有得到他所期待的尊重。因此,他对同事感到愤怒,于是他宣战了!更重要的是,他拒绝接受神会使用难缠的人来炼净我们这样的事实。史蒂夫没有顺服于神的主权决定,且不愿学习饶恕和爱,而是在说:“至少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成为神”。他让自己的欲望占了上风。
这里有一个总原则:你对神的态度会在你最糟糕的人际关系中显示出来。如果你恨某人,你最终会恨神。如果你不饶恕,你就篡夺了神作为法官的权力。
为什么是偶像?
史蒂夫的例子,让我们足以瞥见偶像崇拜的背后动机。他的例子提醒我们,无人需要接受偶像崇拜方面的教导,因我们自己本身就会这样做。像历史上的以色列人一样,我们有幸得以窥见神的能力和荣耀。神明确告知我们不要拜偶像,然而,我们也会制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牛犊(出32章)。是什么驱使我们这样做?作为受造物,我们被设计成需要去信靠超越我们自身的存在。可我们为什么会去信靠那些似乎不值得我们信靠的东西呢?
请注意,问题的答案稍显逆耳,但该答案却适用于我们所有人。
我们本性骄傲。以赛亚书2章6至22节显明,拜偶像的人傲慢。拜偶像之人,即便是在俯身下拜之时,也是高傲的。很显然,我们的偶像事实上是在将我们以及我们自身的欲望抬高;即使是在偶像崇拜中,我们也不希望有任何东西高于自己。我们选择偶像,部分原因是我们认为那些偶像能带给我们想要的。将毒品当作神,是因为毒品能够带给人一种无所畏惧的感觉;将性爱当作神,是因为性爱承诺带给人乐趣;而将财富当作神,则是因为财富许诺会带给人权力和影响力。如同巴力的先知一样,我们傲慢到一种地步,会认为我们可以操纵偶像,不论是通过自残行为还是通过其他手段,如果这样做的话,偶像就会为我们服务。
我们渴望自主权。自主权意味着我们可以发号施令。崇拜偶像之人想制定规则,而不是顺服永生神的主权。这就是亚当之原罪的本质。尽管神已经清楚地向亚当讲明,但亚当想制定自己的准则。在偶像崇拜中,我们想建立与神分离的、专属于自己的平行宇宙。
我们想要放纵自己的欲望。骄傲和自主权都指向同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是带有某种渴望的受造物。我们想要更多(弗4:19)。在旧约圣经中,偶像崇拜通常与狂欢、醉酒以及其他形式的自我放纵有关(出32章;林前10:7),但在整部新约中,偶像崇拜则被描述为贪心(弗5:5)和欲望。
“我说,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加5:16)
“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弗2:3)
“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弗4:19)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雅1:14)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2:11)
这些经文再次提醒我们,“我想要”是人类的心声。傲慢、自主和不受约束的欲望就包含在其中。偶像崇拜是关于我——我的欲望,即我所想要的。我的目的不是要把偶像抬高到自己之上,而是要利用偶像带给我想要的东西。当我感到害怕时,我期待金钱这一偶像能带给我安全感。我不想让金钱来支配我,但我想通过金钱来获得我想要的东西。当我想要快乐时,我会紧紧抓住性爱、食物或睡眠这些偶像。问题在于,我从未感觉到我拥有的已经足够,所以我还想要得到更多。
这就是为什么偶像会不断叠加。我们的欲望永无止境。当我们投靠偶像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偶像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也无法维持我们的盼望。所以我们会寻找更多。希腊神话或印度教中的多神崇拜描绘出了我们内心中每天的动态。事实上,心,就是一个偶像制造工厂。
偶像与基督徒
所有这些关于潜在偶像的讨论,对许多基督徒来说似乎显得陌生。毕竟,我们的家中没有摆设任何偶像,我们已经宣誓要效忠耶稣基督。然而不要忘记,偶像崇拜悄悄地驻扎在每个人的心里。基督徒尚未做到完全无罪;完全无罪的状态只有在耶稣基督再来时才会发生。在此期间,我们处在争战之中,特别是在我们的内心动机和想象力层面进行争战。对偶像崇拜和假冒为善的警告,恰恰适用于我们。
基督徒的偶像崇拜,要比直截了当地弃绝基督更显微妙。我们可能只是觉得基督并不足够。我们给出的理由是,可以依靠基督获得永恒的救赎,但基督真会给予我那些我觉得需要的东西,诸如金钱、婚姻或个人快乐吗?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在真神和各种偶像之间分散信任,如同持有一个多样化的股票组合。我们选择偷税漏税,为自己的婚前性行为找借口,尽量避开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便。这看起来似乎并不坏,因为事实上我们并未弃绝基督,但是,这种打了折扣的信靠,等同于对神的背离。
来自内心的改变
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就是说:“好吧,我放弃了。’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17:9)。罪疚产生了。”现在怎么办?我们是干等着基督再来,还是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很显然,答案是我们应该立即开始与罪争战。所有圣经经文皆指出了这一点,况且,天父赐下圣灵给我们这一事实表明,我们的“弹药”比我们所需的还充足。但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我们思想我们的内心。改变总是从心开始。我们审视我们生命的果子,比如大大小小的罪、焦虑和恐惧、失望和绝望等等,进而加以探寻,这些生命的果子显示出我们与神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我想要什么?我相信什么?这对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信靠神什么?我对神是怎样看待的?
当我们思想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看到存在性犯罪,那么我们的内心则充满了欲望。我们会认为神并不良善,并没有真正关注到我们的私生活。我们用自己的计划去满足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内心里存在嫉妒,我们的内心则会认为,我们的生命取决于别人所拥有的。并且,我们不仅想要得到别人所拥有的,还希望他们没有这些东西。我们把神看成在我们面前当差的,并且觉得祂并没有给到我们想要的或应得的。
如果我们看到内心里对权柄的不尊重,我们内心则是在说,我们不想有任何高于自己的存在:无论是自己的父母、老板,还是神。
如果孩子们为一个玩具吵架,改变并不是通过找出是谁先发起了争吵本身。相反地,当孩子们承认打架和争吵来自于 “内心的私欲”时,改变就开始了。
“你们贪恋,还是得不着;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你们这些淫乱的人哪,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吗?” (雅4:1-4)
省略上面这个步骤则是在培养法利赛人,他们表面看起来很不错,但“心却远离我”(太15:8)。我们都可以做正确的事情以便保护我们的声誉,但神期待得比这更多。神不希望让我们成为在别人面前看起来很好的那种“祭物”。“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51:17)。
我们需要转向并认识三一神。在审视我们的内心之后,我们要转向耶稣。当我们专注于认识那位真正值得我们敬拜的神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彼后1:3)。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改变是从一个计划和一系列步骤开始的,但是,内心层面的改变,却是以认识一个位格(即耶稣,译者注)为中心。
即使是在人的层面也是如此。如果你思考一下导致你的生活发生改变的事情,你可能会发现,人通常是促成改变发生的催化剂。或许是一个人在你遇到困难时的陪伴,在你觉得自己不合群时的一句鼓励,一个比兄弟还亲密的朋友,一次来自配偶的温柔责备,又或是一个在品格和生活上都具有启发性的人。如果人都能够如此改变我们,那么我们则更应该期待神能够改变我们!
所以改变之道从心开始,在福音里继续,因为神在基督的死和复活上完全彰显祂自己。正是在耶稣身上,天父终极性地展示了祂的美善、祂的大能以及祂的荣耀。也正是在耶稣身上,我们寻得了改变的力量。
当你来到耶稣面前时,可以期望得着惊喜。你不太可能被一个普通人所改变。在看到我们内心的一点动机之后,首先让你感到惊讶的是,耶稣接纳并乐意饶恕所有来到祂面前的人。这就是十字架带来的保证。你不需要苦行忏悔,不需要自我责罚,也不需要打手心。相反,罪的赦免来自于神,是藉着信心而得的礼物(罗1:17)。如果得着赦免是通过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来实现的,那就会减损基督作为的荣耀,会让神的赦免变得稀松平常,也会让神的赦免变得和我们饶恕那些为自己所做之事而补偿我们的人的方式没什么两样。来自神的赦免与你之前所经历的截然不同。神的赦免,是当我们还作罪人时就临到我们,也不是蛋蛋因为我们愿意改造自己。因着这份令人难以置信的爱,我们可以“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来4:16)。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这种爱也会改变我们对生活环境的反应方式。
你是否会发怨言?现在你知道,发怨言是对神的不满。现在你确信,祂是那位慷慨赐下丰盛的神。
你是否沉溺于那些你认为是隐藏的罪?现在你知道,这些都是与神敌对。你承认那位鉴察人心者,正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祂所造之物的主(诗篇139章)。不仅如此,你还要为祂赦免你并把你从罪的奴役中解救出来而感谢祂。
你是否挣扎于恐惧?现在你知道,祂永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你确信祂全然良善。
你想你自己的生活中(至少在其中某个领域)成为发号施令者吗?像亚当一样,你一定认为除了那位生命赐予者之外还有其他生命存在。但现在再来看看十字架。十字架难道不能证明神的善良和祂对你的大爱吗?你怎能认为,连祂自己的儿子都已经赐下了,祂还会对你吝啬呢?
当我们不断认识神,改变的力量也便随之产生。寻求祂。让别人来教导你认识祂。祷告神让你能够认识祂。如果你这样做,你就一定会认识祂,因为神乐于向我们启示祂自己。
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他。(弗1:17)
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弗3:17-19)
我们信靠并且顺服。对配偶或朋友不断增长的知识会致使我们采取爱的行动。以类似的方式,我们对神的个人性认识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这种个人性认识会致使我们对其信靠并顺服。
当愤怒的史蒂夫,看到自己内心所做的,正是他指责他的同事所做的,在他看到问题更多是出于他对主缺乏信靠,而非出于他的同事所受指责的行为之后,史蒂夫便可以在对主顺服的爱中采取具体步骤来对这个问题加以纠正。例如,如果他曾对同事的公开表明过自己的态度,那么他就应该向同事请求饶恕。
(可以对他的同事这样说)“我最近一直在想,我是多么以自我为中心。我相信你也看到了这一点。我想请求你的饶恕。如果你再看到我出现这类问题,请告诉我。”
史蒂夫可以同步默想约翰福音第13章,即耶稣给门徒洗脚的记载,以此将自己的生命引向基督。牢记这段经文的同时,他也可以请求其他人为他代祷。思想他内心动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洞察力,也是为了成长和改变。
圣经的范式很清楚明了。圣经中的许多故事揭示了我们的内心,然后让我们看见神的饶恕和审判,祂主动追求我们,又继续跟进。在明白神是谁以及神的作为之后,来看这段以“所以”开头的经文:
“所以,你们该效法神,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弗5:1, 2)
一旦我们认识祂,我们便会想要跟随祂。被祂爱得如此之深的同时,我们会想知道如何反过来也去爱祂。经文在“所以”之后的所有内容,都是神对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解释。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爱祂:弃绝谎言,说实话(弗4:25),不因生气而犯罪(弗4:26),像我们蒙饶恕一样饶恕他人(加7:36-50),劳力做正经事而不去偷窃(弗4:28),爱弟兄也要爱仇敌(罗12:9-21),在各样环境中知足(腓4:12),操练节制,在耐心、温柔和喜乐中成长(加5:23)。透过所有这些方式,来尊荣并爱我们的天父。
人确实是复杂的。在生命的表象之下,是一颗总在涌动的心,寻找着可以信靠的对象(路24:25;罗10:10)。心有目的(箴20:5;但1:18),有倾向(传10:2),有意图(来4:12),有想象和计划(箴6:18),有欲望(诗10:3,雅4:1),有渴求和情欲(约1:16,弗4:19)。毫不奇怪,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的内心并不总是能够被别人、甚至是自己立即理解(太15:8;林前4:5;箴16:2;耶17:9)。就像井底或树根一样,我们的心往往是隐藏的,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其深度。
但是,你不必成为一名分析大师。你只需愿意这样说:“神啊,求你鉴察我”(诗139:23),你就会开始看见。如果你觉得自己只是在表面摸索,也无需太过在意。比了解自己的内心动机更为重要的,是认识神,神慷慨地乐意向我们启示祂自己。神应该成为你的首要焦点。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定睛基督,而非查验我们自己的内心。因为,如果你在对神的认识中不断成长,你就会被改变——甚至你的内心深处也是如此。①
附录:
① 爱德华·韦尔契(Welch, E. T. )著,《动机。我为什么会去做我要做的事?》(Motives: Why Do I Do the Things I Do? ),节选自《圣经辅导杂志》(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2003年秋季,第1期,22,48-56页。
- 版权说明:
经中华展望同意,张逸萍节录自《真理人生系列》,刊登于《中信》2004年11月刊,原标题为《了解自己的动机》。受版权保护。CFM根据原文有所补充。
作者简介
爱德华·韦尔契(Edward T. Welch)博士是基督教辅导与教育基金会(CCEF)的持证心理学家和教职员工。他已经提供了三十年的咨询服务,并且是许多著作的畅销书作者。